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7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支出一直是国家实行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国家财政要在新时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就要认识到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这样才能增强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社会的公平性。学者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财政支出结构为适应国家政府职能的变化,也将改变。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资源的重要部分,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有力杠杆。我国财政逐渐由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发展,这就意味了,公共服务将成为发展的重点,改善民生显得重中之重,教育、看病、养老、住房问题是当今压在人民群众身上的几座大山,人民迫切希望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挥职能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政府把满足人民基本生存需要公务服务为己任,是新时期财政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向公共服务倾斜,那么其他财政支出必然要减少。就目前财政支出情况来看,以一般性支出为例,行政管理费用占比大、增加速度快。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政府机构人员庞大,行政成本没有很好的控制。如公务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等经费增长过快,办公楼修建改造铺张浪费等问题影响了行政管理费用的节约。针对这种状况,我国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体现了政府要降低行政管理成本的决心,深刻认识到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财政支出结构,打造阳光财政的重要性。但是也应看到,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改革还在初级阶段,必须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厉行勤俭节约,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本文以中国财政的支出结构为探究目标,先介绍了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概念,包含它的内涵,特点等。接着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对比,揭示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以下问题: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比重偏高;我国财政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较低;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显著等问题。通过联系我国实际和借鉴外国先进财政支出管理经验,得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需要优化的方向。最后,提出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增加国防资金注入,推动现代化国防建设;适度提高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增强社会保障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业方面的支出,提高财政支出的效能;对维护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保证做出优化。鉴于此,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研究、观察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发展轨迹、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找寻优化调整支出结构的策略、这将对实现我国财政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新时期我国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他文献
随着航空航天事业和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对铝硅系合金各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铝硅系合金中添加晶粒细化剂和共晶硅变质剂是提高其性能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郑州大学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和静息态功能连接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rs-fcMRI)技术方法,
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方法对深圳机场的软土地基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 :地基面外侧的水平位移较相同条件下纯堆载情况小得多 ,地基稳定性有较大提高 ,未出现地基失稳现象 ;
以宁波港为例,首先选取宁波、杭州、温州3个腹地城市进行分析,以集装箱吞吐量和直接腹地综合工业总产值两个指标来研究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综合工业总产值是由这3个城市的
该文主要从结构应力及温差收缩应力的角度,分析了砌体墙体裂缝的产生机理、出现的部位及特点。并针对砌体墙体裂缝的质量通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根据城市面源污染产生、运移与水体污染的特点与规律,将城市生态学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通过组合、改善和开发一系列同面源污染研究和控制相关的技术
渗流和渗透控制是土石坝工程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投资。许多水工建筑物的失事都与渗流有关。从渗流量计算、渗透变形、渗透控制、渗流的数值模拟
针对高压容器双锥密封结构实际应用中泄漏事故,根据高压容器双锥密封结构密封机制,提出螺栓力、双锥环径向间隙及垫片应力在升压过程中皆存在一个拐点,此时的最小密封比压是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是衡量社会道德的一个标尺,然而在当今社会,受到各种负面“助人案例”的影响,人性受到了质疑,传统
在当代多元化的日本建筑界,活跃着一批新生代建筑师,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设计来表达对如何应用现代技术文明去继承和发展日本建筑文化这样一个课题的关注。特别是随着第六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