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是衡量社会道德的一个标尺,然而在当今社会,受到各种负面“助人案例”的影响,人性受到了质疑,传统的道德教育受到了挑战。通过对初中生助人行为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还可以帮助德育工作者制定出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相关研究表明,共情是发生助人行为的首要基本因素,在灾难(困境)事件发生后,共情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个体悲伤的情感,为了重新获得愉悦感,个体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悲伤的情绪,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所形成的内在道德标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个体做出符合内在道德标准的行为。而道德推脱这一认知机制的存在却可以使共情的情感及内在道德标准的调节作用发生改变,所表现出的助人行为也会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以18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情景实验法,考察初中生在受助者需要帮助的情景下是如何做出助人行为的,并通过测量其共情水平与道德推脱的程度来了解其助人心理。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的助人行为随年级的增长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女性的助人行为往往高于同时期的男性,且下降的幅度也显著低于男性;初中生道德推脱水平:初一时最低,初二时达到顶峰,初三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初一,总体呈倒“U”型分布,男性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女性;共情水平随年级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女性的共情水平显著高于同时期的男性。(2)共情与道德推脱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共情水平能显著预测助人行为,但受道德推脱影响,高共情个体并不一定会表现出助人行为,道德推脱在共情与助人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为教育者提供了如下的教育建议:加强学校品德课程的教育;角色扮演及冲突情景的训练;强化与惩罚手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