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m巨型船闸闸室消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及“一带一路”政策的大力推行,水运呈跨越式增长,船闸也向着超高水头、大尺度并进。然而,当水头和尺度增加至一定值后,船闸输水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进出闸室的水体能量(即输水功率)成倍增加,如何在闸室有限水深范围内和规定的输水时间内快速消杀能量,是该类船闸输水系统设计的技术瓶颈之一。目前国内外针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选取单级水头60m、闸室尺度280×40m和输水时间14min作为计算条件,采用CFD商业计算软件FLUENT,基于RNG k-ε紊流模型,并结合VOF法捕捉闸室自由水面,开展60m巨型船闸闸室消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建立与已有单明沟物理模型、双明沟物理模型试验尺寸一致的数学模型,对比了数模计算结果与物模实测结果,结果表明对比成果良好,从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和正确性;(2)研究了单层侧支孔单明沟、双层侧支孔单明沟及双明沟等布置型式下的消能特性,并对比了消能效果,结果表明双明沟加宽型式(单个明沟宽2.375m)消能效果最佳,双层侧支孔单明沟型式次之,无消能槛单层侧支孔单明沟型式最差。同时针对双层侧支孔单明沟布置型式,分析了垂向支孔间距对消能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垂向间距由2m增加至5m过程中,消能效果先变优后变差,3m时达到最优消能效果;(3)针对盖板+压力消能室布置型式,分析了盖板出流高度对消能效果的影响规律,出流高度由0.3m增加至0.6m过程中,闸室水流流态越趋均匀,且当盖板出流口高度达到0.5m后,消能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研究并对比了盖板+压力消能室和普通盖板布置型式在相同出流口高度(0.5m)下的消能效果,结果表明盖板+压力消能室型式的消能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盖板型式;(4)综合比较了单层侧支孔单明沟、双层侧支孔单明沟、双明沟以及盖板+压力消能室布置型式下的消能效果,结果表明双明沟加宽型式(单个明沟宽2.375m)与盖板+压力消能室型式(出流口高度0.6m)的消能效果相对较优;(5)基于消能效果对比成果,着重分析了双层侧支孔单明沟、双明沟加宽以及盖板+压力消能室布置型式的消能机理。其中,双明沟加宽布置型式的消能机理无特别之处。双层侧支孔单明沟方案消能机理为:(1)侧支孔突扩生成漩涡消能;(2)支孔射流与明沟边壁碰撞形成漩涡耗散能量;(3)上下支孔水体扩散后挤压掺混消能;(4)水体上升过程中相互掺混消能。盖板+压力消能室方案消能机理为:(1)侧支孔突扩生成漩涡消能;(2)支孔射流冲击压力消能室边壁后在压力消能室内掺混消能;(3)顶支孔突缩突扩生成漩涡消能;(4)顶支孔高速射流与盖板碰撞后在盖板空腔内掺混消能;(5)盖板出流水体与闸室水体掺混消能后流入闸室。
其他文献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响应国家装配化施工及推广钢结构的趋势和要求,日益推广应用。预制-现浇集束群钉剪力键作为其中重要传力构造,其破坏模式、承载机理、传力机制等对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影响显著,亟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依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双非耦合结构行为及计算理论研究”(cstc2018jcyj AX0509)项目,开展了栓钉排数为主要研究参数的4组9个试件预制-装配集束群钉剪力键推出试验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广泛应用于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桥面体系。繁重交通流作用下使得顶板产生了大量疲劳裂纹。采用重焊修复顶板-纵肋贯通形疲劳裂纹,在不影响车流通行量的同时有效解决钢桥顶板裂纹缺陷。文章通过有限元数值建模,模拟了顶板-纵肋初始角焊缝焊接成型;参考DVS1709指南,文章实现了顶板-纵肋重焊修复过程;分析了顶板加工成型后及重焊修复后的疲劳寿命。基于热弹塑性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热源加载及冷却过程
随着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现代控制理论、人工智能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提升车辆自主行驶能力和行驶安全性为目的的汽车智能化已成为车辆工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为充分挖掘智能车辆“类人”特性,开展对动态环境下周围车辆的运动预测以及智能车辆的碰撞风险的深入研究,以提高车辆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水平。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电动汽车的感知、决策与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2016YFB01
随着我国对基建工程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边坡工程不断涌现。受地形因素的限制,这些新建工程有的与既有隧道距离较近,高边坡开挖施工势必会对既有隧道产生不利影响,威胁运营中隧道的安全,以往的研究多为静力学研究,而高边坡工程施工常采用爆破开挖的方式,因此在静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分析既有隧道在高边坡开挖爆破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是必要的。鉴于此,本文依托重庆经开区茶涪路道路扩建工程,利用Midas/GTS N
对于斜拉桥,斜拉索无论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在成桥状态下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施工阶段,一方面拉索承担梁体自重及施工荷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索力调整梁体线形,这对于主跨合拢能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成桥阶段,一方面拉索承受梁体自重并将其传递至塔墩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对内力和线形进行调整,调整索力至最优索力,以达到或接近设计索力。所以,斜拉桥的索力控制是关系到斜拉桥施工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
渗透破坏是导致大量水利工程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渗透破坏表现形式主要为管涌破坏,管涌破坏的实质是土体内部细颗粒发生流失,是土体在渗流场、应力场、应变场等多场耦合的作用下发生的,为了研究管涌发生过程中,细颗粒的流失、应力、管涌发展相互之间的影响,利用自制的管涌试验装置系统开展了向上渗流无粘性土的管涌试验,探索了管涌发展过程中应力的变化的管涌发展规律的影响。利用PFC3D数值模拟软件生成四组不同细颗粒含
广东省珠江水系通航河流遍布,道路交通发达,跨河桥梁众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航运船舶的数量和规模逐步增大;既有跨河桥梁多为上世纪建造、桥下净空不大的常规桥梁,使桥梁遭受船舶撞击的风险增大。本文针对量大面广桥梁,采用理论分析、数字模拟、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船撞桥墩的监测感知方法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比选了安装摄像头、消能预警浮圈、振动传感器三种方式感知桥墩遭受船舶撞击的方法;针对珠
桩前约束型桩板支护结构是基于传统悬臂桩改进而来的一种新型支护结构。本文主旨是在前人对这一新型支护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其在工程实际当中的应用,解决面临支护现场复杂地质嵌固条件时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桩前约束型桩板支护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将其以嵌固土体的表面,分为上部桩和下部桩两部分分别进行计算,将计算所得到的结果与前人所作的试验和本文借助MIDAS/GTS NX有限元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在大幅度提高人们交通便捷性的同时,对绿色生态环境、石油能源需求以及城市交通建设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电动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行驶里程问题一直是电动车不能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在同等电池容量的情况下,电动车自重越大,行驶里程越短,因此应该尽量减小电动车自重。由于电动车电池箱一般安装在中部地板位置,如果发生侧面碰撞事故
悬索桥具有较大的跨越能力,并且线型优美,国内外已修建了很多大跨悬索桥,但悬索桥受力复杂,受环境和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大跨悬索桥上安装健康监测系统来实时监视大桥的运营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某悬索桥健康监测系统长期监测的数据和建立该悬索桥有限元模型,以此来研究大跨悬索桥基于设计作用及长期效应的监测预警值,并通过大桥运营期设置的预警值与实时监测数据的对比,就可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