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卒中的药物只对一种或几种类型的脑卒中有效,有的还有出血的危险,有的仅能作为预防药物使用,本文旨在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脑卒中药物。
文献报道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其中丁基苯酞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的药物上市,抗血小板活性1-丁基苯酞>d1-丁基苯酞>d一丁基苯酞,未见关于丁基苯酞结构改造的文献,据此作者通过改变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的3位取代基,设计合成了8个3一烯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和7个3一烷基-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烯基苯酞合成路线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得到的3一烯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均为Z型,用化学法对3一烷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进行拆分,所有目标化合物用HPLC检测纯度,并进行结构确证。使用Born氏法,以ADP、AA作为诱聚剂,对所合成及拆分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活性筛选,结果发现d1-、d一、1-烷基苯酞及烯基苯酞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活性强弱顺序:1->d1->d一,烯基苯酞作用弱于烷基苯酞,不同取代基作用强度总体趋势随取代基增大而减弱,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抗血小板活性均低于参比药丁基苯酞。
本文是首次对3位烷基及烯基取代的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进行系统合成,首次报道部分烷基苯酞立体异构体的比旋度,首次对一系列3一烯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及3一烷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立体异构体的抗血小板活性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活性可能与分子大小及构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