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取代-1(3H)-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拆分及其抗血小板活性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卒中的药物只对一种或几种类型的脑卒中有效,有的还有出血的危险,有的仅能作为预防药物使用,本文旨在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脑卒中药物。 文献报道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其中丁基苯酞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的药物上市,抗血小板活性1-丁基苯酞>d1-丁基苯酞>d一丁基苯酞,未见关于丁基苯酞结构改造的文献,据此作者通过改变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的3位取代基,设计合成了8个3一烯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和7个3一烷基-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烯基苯酞合成路线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得到的3一烯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均为Z型,用化学法对3一烷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进行拆分,所有目标化合物用HPLC检测纯度,并进行结构确证。使用Born氏法,以ADP、AA作为诱聚剂,对所合成及拆分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活性筛选,结果发现d1-、d一、1-烷基苯酞及烯基苯酞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活性强弱顺序:1->d1->d一,烯基苯酞作用弱于烷基苯酞,不同取代基作用强度总体趋势随取代基增大而减弱,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抗血小板活性均低于参比药丁基苯酞。 本文是首次对3位烷基及烯基取代的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进行系统合成,首次报道部分烷基苯酞立体异构体的比旋度,首次对一系列3一烯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及3一烷基一1(3H)一异苯并呋喃酮立体异构体的抗血小板活性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活性可能与分子大小及构型有关。
其他文献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胃肠道是全身炎症反应(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和多器官衰竭(Multipleorgansdisfunctionsyndrome,MODS)的启动器官;在MODS的发病过
目的:观察柿蒂(Persimmon Clayx)总提物及其组分对电刺激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膈肌条标本所致收缩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刺激膈神经致膈肌收缩及电场刺激致膈肌条收缩的方法,建立长时程电刺激诱发膈肌收缩反应模型。观察柿蒂总提物及其组分对膈肌收缩反应的影响。结果:电刺激膈神经致膈肌收缩的实验中,分别给予柿蒂水提物(生药量/L)1.2g/L、2.4g/L、3.6g/L 后,均在0~60min
视网膜血管新生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综合症等多种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导致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眼内血管的形成以及与其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