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有机体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朴素的整体社会观。近代以来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将这一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将人类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从而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但仍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缺陷,不能正确说明社会有机体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在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缺陷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生成角度真正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继马克思后,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对这一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布哈林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布哈林沿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分析路径,在从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对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基础、内涵、结构、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宝库。因此,深入而系统地探讨布哈林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布哈林在传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面的重要贡献,进而揭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将大大拓宽布哈林思想研究的领域。布哈林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朴素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中世纪的神学社会有机体思想、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近代社会学家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同时,也受到与其同时代的普列汉诺夫、列宁等思想家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影响。布哈林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环境和其人生际遇、性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布哈林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轨迹有较为明显的历史分期,经历了萌芽阶段(1911-1917)、探索阶段(1918-1920)、形成阶段(1921-1924)和成熟阶段(1925-1937)的发展过程。布哈林从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有机体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类型、社会有机体的结构以及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自然界是社会有机体的“培养基”,劳动联系是社会有机体存在的基础;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着的现实的集合体或体系,是由物、人、观念三种基本要素组成,并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有机体可分为社会的技术装备和社会的经济结构与上层建筑及其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就是社会平衡状态不断被打破,又在新的基础上恢复、再破坏、再恢复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平衡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保证。布哈林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布哈林社会有机体理论不仅在布哈林自身的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布哈林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