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喀斯特煤矿区汞的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ki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量和使用量均占世界首位。汞是煤中普遍伴生的有害微量元素之一,煤中的汞是环境中汞的一个重要来源。长期大规模煤矿开采活动产生大量的煤矿渣和酸性矿山废水,对煤矿区环境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贵州省是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地区,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煤矿多数分布在喀斯特山区。受低温热液成矿的影响,境内煤中的汞含量普遍偏高,导致煤矿区环境汞污染问题突出,然而针对喀斯特煤矿区酸性条件下汞的环境行为、甲基汞的产生及其生物效应等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论文选取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区5个典型煤矿(兴仁交乐、安龙戈塘、安顺轿子山、兴仁潘家庄和织金珠藏)为研究对象,对煤矿区表生环境中汞和甲基汞的污染进行系统调查,了解煤矿开采活动导致周边环境中汞的污染水平,探讨在酸性环境下汞的甲基化特征,弄清煤矿区汞在周边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形态之间的转化,并初步评估煤矿区居民的汞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典型喀斯特煤矿区环境介质中汞的含量及分布煤中的汞含量介于10-473μg·kg-1之间,平均165±92μg·kg-1,高于全国煤中汞的平均值100μg·kg-1。煤矸石中的汞含量范围41-34800μg·kg-1,平均为3565±6594μg·kg-1。酸性废水中的总汞含量介于0.13-86ng·L-1,平均值为10.4±15.8ng·L-1;甲基汞含量浓度范围介于0.008-1.21ng·L-1,平均值0.17±0.16ng·L-1。沉积物中的汞含量范围变化较大,介于0.15-19mg·kg-1之间,甲基汞含量范围0.056-7.8μg·kg-1,平均值为1.5±1.9μg·kg-1。表层土壤总汞浓度范围98.67-1801.06μg·kg-1,平均值为499.93±320.53μg·kg-1,甲基汞含量范围0.36-50.64μg·kg-1,平均值为4.24±5.26μg·kg-1。苔藓中总汞含量范围35-1373μg·kg-1,采集于酸性废水边的花状湿地藓汞含量显著偏高。不同煤矿区环境介质中汞含量差异显著。兴交乐矿区煤矸石中汞含量最高,可高达34.8mg·kg-1,均值为11mg·kg-1;安龙煤矿区酸性废水中总汞含量平均值26.1±23.7ng·L-1,最大值可达86ng·L-1,远高于天然水体中总汞含量。交乐、安龙煤矿区煤矸石中高含量的汞,导致沉积物和土壤及水体中汞含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总汞含量整体表现为交乐>安龙>安顺>潘家庄>织金,与背景区土壤中的总汞和甲基汞含量相比较,煤矿区土壤总汞与甲基汞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尤其是土壤中甲基汞含量,甚至超过了汞矿区。受土壤中高含量总汞和甲基汞影响,交乐煤矿区稻米总汞含量最高可达22μg·kg-1,超过了国家食品安全限值20μg·kg-1,蔬菜可食部分总汞含量超过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值10μg·kg-1。喀斯特煤矿区煤矿活动是矿区周边环境介质中汞的主要来源,环境介质中的汞含量差异受矿区煤、煤矸石中汞含量的影响。2.喀斯特煤矿区表生环境汞的赋存形态及迁移影响因素连续浸提汞形态结果表明,煤矸石中汞主要以强络合态(F4)存在,占总汞含量高达82.5%,其次是胡敏酸态F3(10.1%)、残渣态F5(5.46%)、富里酸态F2(1.6%)和水溶态汞F1(0.37%)。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主要为强络合态F4(49.2%),其次是胡敏酸态F3(25.7%)、残渣态F5(21.7%)、富里酸态F2(3.44%)和水溶态F1(0.057%)。土壤中汞主要以胡敏酸态F3(68.2%)存在,其次是强络合态汞F4(14.7%)、富里酸态汞F2(8.55%)、残渣态汞F5(8.15%)和水溶态汞F1(0.36%)。煤矸石是煤矿区汞的主要来源,当汞被释放进入沉积物和土壤中后,其主要赋存汞形态发生改变,反映了煤矸石中汞被释放进入环境后的迁移转化特征。煤矸石、沉积物和土壤中汞的主要赋存形态显著不同,强络合态汞(F4)从煤矸石到沉积物再到土壤,所占比率呈降低趋势,胡敏酸和富里酸有机结合态汞含量比率显著增加;同时,煤矸石、沉积物和土壤中,胡敏酸态汞(F3)的百分含量与强络合态汞(F4)的百分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r=-0.99,p<0.0001;r=-0.87,p<0.0001;r=-0.57,p<0.0001)。这一现象表明,煤矿区酸性条件下强络合态汞呈现向有机结合态汞转化的变化趋势,胡敏酸态汞(F3)和富里酸态汞所占比例的增加,暗示了汞的生物可利用性增强。土壤汞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影响了水稻中汞、甲基汞含量。土壤中与有机质相结合的汞生物可利用性强,迁移性强,土壤总有机质与土壤总汞(r=0.34,p<0.01)及甲基汞(r=0.51,p<0.01)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土壤总有机质与稻米无机汞(r=0.37,p<0.05)和甲基汞(r=0.59,p<0.01)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稻大米无机汞和甲基汞与土壤胡敏酸呈弱负相关性(r=-0.16,p=0.51;r=-0.26,p=0.27),与富里酸呈现弱正相关(r=0.35,p=0.13;r=0.27,p=0.26),而与土壤非胡敏酸显著正相关(r=0.39,p=0.04;r=0.63,p=0.0027)。尽管有机质易于与汞相结合,但是在煤矿区酸性环境下,亦会影响胡敏酸的赋存方式,有机质中的胡敏酸会结合汞形成络合物,进而阻碍其迁移,亦可阻碍水稻对土壤汞的吸收。然而,煤矿区土壤中高含量的有机质结合了大量的汞,也会增加汞的生物可利用性。这表明有机质的赋存形态影响着汞的生物可利用性。煤矿区较低pH酸性废水影响着矿区汞的迁移和转化。煤矿区受酸性废水的影响,沉积物和土壤中的汞与pH值呈现出负相关,表明低pH值促进了汞的释放。煤矿区酸性废水对汞的迁移转化影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方面,低pH的酸性废水促进了煤矸石、沉积物和土壤中汞的释放;另一方面,酸性废水会影响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的赋存形态,不同形态的有机质与汞相结合,进而影响汞的迁移和汞甲基化。3.喀斯特煤矿区环境汞暴露风险评估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沉积物汞处于极强富集程度,达严重污染水平,土壤Hg存在轻微或中度富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显示,沉积物中Hg的潜在危害系数为1323,沉积物中汞存在很高风险,5个煤矿区土壤中Hg的潜在危害系数平均值为163,土壤中Hg存在高风险。这些结果表明煤矿活动对周边环境存在影响,煤矿开采产生的尾矿渣,如煤矸石,散落煤,以及煤矿废水等增加了周边土壤中Hg风险程度。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交乐煤矿区居民头发总汞含量介于297-1485μg·kg-1之间,平均值627±284μg·kg-1,部分发样品总汞已超过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规定的1000μg·kg-1阈值;尿液总汞含量介于0.05-1.42mg·kg-1 Cr之间,均值0.43±0.32mg·kg-1 Cr,低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所制定的5mg·kg-1 Cr阈值。煤矿区儿童通过食用大米造成的无机汞和甲基汞暴露风险高于成人,且存在儿童食用部分大米后甲基汞日均暴露风险值大于甲基汞日均暴露参考标准值,表明煤矿区儿童食用大米存在着潜在的甲基汞暴露风险。煤矿区居民无机汞暴露贡献比例为蔬菜>大米>呼吸>饮水,贡献比例分别为59.26%、38.46%、2.24%、0.04%。甲基汞暴露贡献比例为:大米>蔬菜>饮水>呼吸,其中大米、蔬菜、饮水贡献比例分别为:98.67%、1.31%、0.02%,呼吸大气摄入忽略不计。在煤矿区,无机汞摄入暴露主要是蔬菜和大米,甲基汞食用摄入暴露主要为大米。尽管各煤矿区居民无机汞和甲基汞日均摄入暴露均低于无机汞和甲基汞的参考标准值,但是居民汞暴露风险因子HI为0.78,接近1,暗示存在着潜在的非致癌健康风险。
其他文献
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肾脏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约占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70%~80%,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时通常已进展到中晚期。ccRCC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切除术,但术后约有三分之一病例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和分级、分期作为ccRCC重要的预后指标,可反映c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热切关注的话题,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暖响应敏感。山地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变暖趋势及植被响应均受到地形的控制且错综复杂。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山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的地形分异效应,对于山地生态系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秦岭山地层峦叠嶂,巨大的海拔落差及北陡南缓、北阴南阳的地形特征使其成为研究气候变化及植被响应的天然实验场。本文以位于陕西境内的秦岭
肿瘤恶病质是由肿瘤细胞产物及机体释放的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外泌体等)共同引起的一种进行性消耗综合征,最主要的特征是骨骼肌萎缩与脂肪降解所带来的病人体重下降。肿瘤恶病质是导致众多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有诸多不明之处,临床治疗成效有限,目前尚没有任何一个药物被批准作为特异性针对肿瘤恶病质的药物上市运用,所以寻找新的治疗药物以及深入探索肿瘤恶病质的发生机制刻不容缓。本论文利用TNFα与C2
自20世纪下半叶互联网概念提出至今的几十年内,通讯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与处理量已呈几何式激增,光纤为主体的信息通讯网络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于信息的编码处理,电信号则需经光调制器实现光波上的加载,面对通讯网络内激增信息传输与处理量,对光调制器自身信息处理速度等核心性能有更高要求,需要在信号调制速率、器件集成度、多工作带宽和单字节能耗等性能方面得以拓宽与提升。传统电光调制器件则由于所使用器件材料以及工艺极限
近年来,机器学习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入侵检测和恶意代码检测场景中。研究人员往往更关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基于机器学习的安全检测系统的检测性能,而忽略了由于机器学习算法自身的脆弱性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对抗样本的出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关注机器学习算法自身的安全性。通过向原始输入中加入精心设计的扰动而生成的对抗样本,能使目标分类器产生错误甚至是对手指定的输出结果。网络空间安全作为
野生苹果山荆子(Malus baccata)可以与现代栽培苹果自由杂交,是苹果栽培生产中的重要砧木和苹果抗性育种的优良亲本之一。山荆子在我国分布广泛,相对栽培苹果,山荆子具有很好的抗冷和抗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野生苹果资源。本研究应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山荆子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的绘制工作,并通过与栽培苹果的比较,对山荆子环境适应性,抗病和抗冷性的分子机制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同时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临床中常见的阴道炎之一,约有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VVC。临床表现主要为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呈豆腐渣样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VVC的致病菌是假丝酵母菌(真菌),β-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既往研究已证实Dectin-1是识别β-葡聚糖主要的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通过识别β-葡聚糖介导抗真菌反应。VVC在中医中属“带下病”、“阴痒”
电子具有电荷和自旋两个内禀属性。基于操控电子电荷来实现信息处理的传统电子器件,在面向器件微型化和集成化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相比于传统电子器件,自旋电子器件可以同时利用到电子的电荷和自旋两个属性,具有高速度、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等优良特性,是后摩尔时代最具有应用潜力的器件方向。为自旋电子器件寻找理想的自旋电子材料,探索其与自旋相关的效应,进而实现对电子自旋输运调控成为了研究热点。锯齿型氧化锌(Zn
抗生素过度使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耐药菌广泛分布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医疗问题。开发新型非抗生素类抗菌药物已迫在眉睫,噬菌体疗法因其高效的杀菌能力及高度的宿主专一性,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一疗法可望从根本上替代抗生素而从源头上避免对环境的污染。结合作者的口腔专业背景,将重点开展由耐药性粪肠球菌引起的难治性根尖周炎的噬菌体治疗方法的探索研究。论文首先从口腔科再治疗根管内分离出一株G+菌,菌体圆形或椭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