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奉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传授儒家文化的建筑。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孔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四位世界人物遗产之一(另三位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耶酥基督),是一位重要的世界文化名人。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巨大影明的历史人物。他所开创的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目在现代仍然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为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今天,继承孔子思想和儒学精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文化发展,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从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开始以儒书为经典,以通经取仕,建立了文官制度。公元153年,汉桓帝下诏,修建孔子庙,并置守庙官,确立春秋两季的祭祀规定。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并明确规定各地的地方官学都必须设立孔子庙。一般县级以上治地才可以修建,并且随着城市等级增高而规模越大。到清八朝帝王对文庙赐御书匾额,规定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全国各地文庙建筑中由地方长官统筹办理,使用特制的礼、乐器,并依循一定的程序行三献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及跳佾舞。因此,祭孔与修建文庙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重大的文教工程,成为府、县礼乐教化的重心,也使这种国家的祀典活动极具中华民族之风范。文庙建筑古时候为城镇的重要建筑之一,一般都选择在城镇内,且体位置有定制,能充分体现该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成就。
文庙既是祭祀性建筑,又是礼制建筑,全国各地均以曲阜孔庙的建制为基础,因地制宜,建筑尺度与手法各具特色,形成一种特殊的建筑体系。体现大中华建筑的民族特色本论文以晋源文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儒家文化为背景,对晋源文庙的历史沿革、选址与环境、总体布局、单体建筑及总体建筑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