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地区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ikaqiu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破坏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近年来,对华北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沿着中部造山带于1.85 Ga发生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基底这一事件已达成共识,然而,对中部造山带古元古代完整的构造演化过程还存在许多争议,如俯冲极性、碰撞时间和后造山伸展机制等。华北南缘小秦岭地区是中部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时间以来对于该地区的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缺乏详细与系统的研究。正确认识小秦岭地区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不仅可以完善中部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过程。变质核杂岩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响应,是认识深部地壳变形过程以及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关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变质核杂岩,近年来开展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地区是否发育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对该地区早白垩世伸展构造的变形规律与形成机制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本次工作通过对小秦岭地区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表明区内太华杂岩伴随着高级区域变质作用而发生了透入性的韧性变形,局部发育韧性剪切带,属于第一期变形(D1)。Di期变形带走向NWW-SEE,具有陡倾的片麻理和糜棱面理以及缓倾的矿物拉伸线理。变形组构表现为一致的上盘向NWW运动,发育在NWW-SEE向挤压背景下。显微构造特征表明,该期变形温度为600-650℃,这与造山带折返中区域变质温度相吻合。一系列岩浆岩样品锆石U-Pb年龄表明,D1期构造变形时间为1863-1840 Ma。由此表明,小秦岭地区D1期构造变形为碰撞造山过程中产生的缩短变形。该期构造变形特征和锆石U-Pb年龄数据,支持西部陆块向南东俯冲模式,与东部陆块碰撞时间约为1.85 Ga。本次工作还进一步揭示,中部造山带继碰撞造山之后,发生了后造山伸展。小秦岭地区在后造山伸展阶段发育了第二期变形(D2),并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区内D2期变形主要表现为非透入性韧性变形,局部发育近E-W走向的伸展韧性剪切带。在伸展剪切活动中,发育一系列近E-W走向的同构造伟晶岩脉。这些伸展阶段持续侵位的伟晶岩脉,记录了从韧性到脆性的递进变形过程,揭示了伸展过程中伴随有均衡隆升。伸展韧性剪切带和伟晶岩脉的韧性组构,以及脆性断层擦痕数据,表明该阶段变形是在N-S向伸展(平行于造山带)中发生的。剪切带内变形和不变形岩体或岩脉以及同构造伟晶岩脉的锆石U-Pb年龄,将小秦岭地区后造山伸展时间限制在1840-1703 Ma,并表明持续时间至少为137Ma。后造山伸展背景下的重力垮塌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中部造山带内长期的平行造山带伸展、同期的均衡隆升与伴随的强烈岩浆活动。本次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小秦岭地区在早白垔世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活动,所发育的构造为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沿该变质核杂岩西北边界,发育向NW倾的伸展拆离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下盘形成了一系列NE-SW走向的伸展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正断层。韧性变形组构和脆性断层擦痕数据,均指示变质核杂岩是在持续的NW-SE向伸展背景下发育的。通过伸展变形带内侵入岩锆石U-Pb定年及糜棱岩单矿物40Ar/39Ar定年,可以限定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的初始活动时间为138Ma,一直持续到约100 Ma,记录了一个长时间的伸展历史。该变质核杂岩经历了早期地壳规模的区域伸展(138-126 Ma)和后期的均衡隆升(125-100 Ma),并以“滚动枢纽”模式演化。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与华北克拉通其它变质核杂岩具有相似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表明华北克拉通南部也受到弧后伸展的强烈影响。华北克拉通板内变质核杂岩的分布表明,华北同时期的弧后伸展超过了 1800 km的长度。上叠覆板块(活动大陆边缘)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同时期伸展活动,动力来自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发生板片回撤与拆沉,而早期的平板俯冲与如此大规模的俯冲影响相吻合。
其他文献
TA15钛合金作为轻质耐热中高强钛合金,在我国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受控我国运载装备和国防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役环境的持续恶化,进一步提高服役性能、实现钛合金构件形性一体化制造成为工程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成为现阶段研究发展的前沿和主要趋势。作为典型的难变形材料,传统成形过程中加工窗口窄、变形抗力大、变形组织不均匀、热处理强化有限、晶粒粗化及表面氧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 TA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条深大断裂带,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以及古太平洋俯冲历史等地质热点问题的理想对象。除了构造变形和沉积建造分析外,晚中生代时期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内发育的大量的火山-侵入岩,也是研究上述热点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选择郯庐断裂带南段巢湖-庐江地区和受断裂带控制的滁州盆地内发育的晚中生代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开展锆石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
当前中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具有点多面广、安全状态时空多维演变、监测数据海量且多源异构、监管机构多层级等特点。为提高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水平,研究面向以监控和管理为主要目的的多层级安全监管需求,在充分梳理相关业务流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孪生技术,给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管理提供新的展示方式和分析手段。运用以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等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和综合利用,进而提出一套基于数
金属粉末高速压制技术作为较为新型的动态压制成形方式,其原理是将高速冲击载荷快速作用于粉体,进而使粉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致密化过程。较普通压制技术,粉末高速压制技术具有压制效率高、压坯密度高、压坯密度分布均匀等特点,而目前粉末高速压制中的致密化机理尚未完全明确。金属粉末属于颗粒物质范畴,对其微观、介观、宏观构成的多尺度力学特性演化展开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压制中的致密化机理。本文将颗粒物质理论与粉末
在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深度融合。现在,教育信息化正在迈向3.0时代,其特点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技术服务于人,尊重规律,弘扬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以数据为基础,以跨越为中心思想,以融合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走向数据指导型教学。
期刊
块体金属玻璃(BMGs)因其优异的力学和理化性能被视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新一代结构与功能材料,但仍存在制约其实际应用的两大瓶颈——室温脆性、成型困难。为克服BMGs脆性,人们曾提出并探索了冷轧、预压、喷丸、高压扭转、冷热循环等“固相处理”增塑方法,虽有一定成效,但或增塑幅度有限或实施难度大。BMGs构件成型方法主要有“浇铸法”和“热塑性成型法”,但前者易产生氧化夹杂、气孔等工艺缺陷,而后者则易发生
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是在基本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有限差分或有限元等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而定量分析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白象山铁矿床、杨庄铁矿床和姑山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白象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典型的热液充填—接触交代型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的成因目前尚存
秦岭造山带是一条横贯我国东西的俯冲碰撞型造山带,是扬子与华北两大板块俯冲、碰撞及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果。板块汇聚作用引起了华北板块南缘的强烈变形,并最终被卷入秦岭造山带中成为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人山岩块位于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交界位置,因而记录了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全部过程。本研究对其变质变形的细节研究可以恢复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反演古板块的汇聚方式与运动学过程,对研究大陆造山带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模
宁芜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铁矿床聚集地,是玢岩铁矿成矿理论的发源地,发育多种产出形式多样的铁矿床。然而,玢岩铁矿床是国内学者所提出来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没有受到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在铁矿床成因研究对比的深入,很多学者认为盆地内的玢岩铁矿床(梅山、凹山、高村、姑山)可以定义为铁氧化物-磷灰石型(IOA)矿床。然而与典型IOA型矿床相比,宁芜盆地的玢岩铁矿床除发育磷灰石外,还明显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