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雷·利维斯(1895-1978)在英国文学批评中影响深远,二十世纪至今罕有人及,但其所受排斥之激烈,亦难有其匹。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背后,是利维斯特立独行的批评生涯。生逢文化危机,利维斯以一种堂·吉诃德式的勇气,毕生致力于重新梳理、界定英国文学传统,试图以此来恢复人文精神。这一艰巨任务既为他带来了不朽的声誉,也令他树敌众多。利维斯文风犀利,在争鸣中毫不留情,将矛头直指当时的“学术权威”,其不见容于学术圈,应在预料之中。但利维斯在当今英国学界的重要地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其批评的密切关注与详细阐发是对其贡献的承认。但国内对利维斯批评的关注,仅限于为数不多的笼统介绍,导致其处于一种几乎被遗忘的状态。这种缺乏了解带来的误解与贬低影响了对利维斯批评的接受,妨碍了对其批评成就的有益吸收与借鉴。但陆建德的“《伟大的传统》译序”及聂珍钊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利维斯的审视,带来了“重新发现”利维斯的契机。本文以利维斯批评为示范,坚持“非功利性”的态度,以“道德”为标尺,通过对其具体的批评实践进行梳理,试图详细真实地还原利维斯批评,结合历史语境,并对其做出公允而无偏见的评价。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利维斯批评的重要地位并概述了中外批评界对其关注情况。与国外对利维斯的密切关注与广泛研究相反,国内的利维斯研究长期处于一种被遗忘的境地。据此,本文提出:这一现状亟需改变,详细全面的研究利维斯思想及其批评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利维斯批评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传统”这一概念的沿革与重要意义。二十世纪初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文明进步,工业化改善了人类福祉。但伴随而来的“科学主义”对人类文化传统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人文精神体现的文化传统陷入危机,文学作为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也未能幸免,严肃的文学趣味及文学标准的缺失就是这一危机的具体体现。面对这一危机,利维斯继承了托·斯·艾略特的传统观,并对其进一步申发,提出重新界定与梳理英国文学传统能够揭示并确立正确的文学趣味与甄别标准,挽救人文精神的沉沦。第三部分重点考察了利维斯重塑英国诗歌与小说传统的批评实践。在描述社会现状,指出当代诗歌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后,利维斯指出:托·斯·艾略特关注社会现实困境,并通过创作技巧的革新将其成功再现于其诗歌中,是对于维多利亚时期诗歌逃避现实倾向的一种反思与纠正,代表了英国诗歌的新方向。在英国小说家中,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亨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和戴·赫·劳伦斯继承了莎士比亚的人文关怀,形成了英国小说传统的演进主线。利维斯通过对他们作品的具体分析,揭示出了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作家必须关注人类生活现状,以“非功利性”态度,通过其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各种“生活的可能性”生动具体且令人信服地再现于作品所创造出来的虚构世界中,而且这种作品同时应该是一种“对生活的肯定”,以此来激发读者对社会的关注与反思。第四部分进一步指出,利维斯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传统,并对其进行清理总结。本部分以利维斯批评实践为基础,归纳出“细读”、“非功利性”、“再现现实”和“道德”几个关键词以统摄整个利维斯思想。上述关键词以“有机整体”的方式运作并相互关联,利维斯批评实践在实质上就是这一运作的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利维斯批评思想进行总体评价,指出其主要贡献与局限性。第五部分在总结利维斯批评实践及批评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现存问题,提出利维斯批评对于今天的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