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观测及药物的治疗作用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00582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又是重要的致盲眼病。但到目前为止,对DR发病机理的研究仍不甚清楚,因而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本研究试图从视网膜的血管和神经角度来探讨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成机制以及药物对其影响作用。 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D+N组)、糖尿病氨基胍治疗组(D+A组)。分别于病程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以下实验:①测定各组大鼠的视觉诱发电位(VEP);②取大鼠眼球及近眼球视神经制备石蜡切片,将视网膜组织行HE染色,视神经组织另外行神经纤维银染及髓鞘染色分析;③将上述标本制备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 结果:1.STZ诱导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成模率达77.1%且成模稳定。DM组血糖值明显升高(P<0.01),体重值明显下降(P<0.01)。D+N组血糖、体重较DM组无明显改变。D+A组较DM组血糖值明显下降(P<0.01),体重值明显增加(P<0.01)。 2.各实验组DM大鼠在各实验时点的VEP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均较CON组有显著差异(P<0.01)。6个月及9个月时,D+N组及D+A组的潜伏期均较DM组缩短,且差异显著(P<0.05),而波幅仅见6个月时部分回升。12个月时,除D+A组波幅较DM组略有回升外,上述其余改变均又不明显(P>0.05); 3.从病程3个月开始,DM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的核变形、线粒体肿胀变性、基底膜增厚。视神经节细胞水肿,胞器减少,线粒体变性。光感受器细胞(视锥、视杆)膜盘间隙扩大,线粒体及核也有病理改变。视神经髓鞘的不同程度脱失、神经纤维退行性变和胶质第二军医人学卿卜学位论文 细胞增生。4.经过NGF上述病变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治疗后,上述DM改变有所减轻, 节膜盘间隙较DM组缩小,平行度好转; 器水肿好转。5.经过AG治疗后,上述DM改变有所减轻, 周细胞水肿减轻,管腔较规则;感光细胞、主要表现在感光细胞外神经细胞突起水肿减轻,胞肿明显减轻,变性线粒体比例下降,主要表现在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节细胞等组织胞器水膜盘间隙平行度好转。结论:1.STZ诱导的成年雄性组比较,重增加,Wistar大鼠搪尿病模型,成模率高,血搪明显升高,体重明显下降。而AG可使DM一般指标有所改善。效果稳定。与CON大鼠血搪下降,体2.DM大鼠的VEP受到明显损伤,态学上可见视网膜血管、病理改变。表现在潜伏期明显延长和波幅明显下降。形感光细胞、神经节细胞和视神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3.NGF对DM大鼠的一般指标(血搪、体重)无明显影响,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表现在可使延长的潜伏期明显缩短,现上升趋势。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但对其VEP的改使下降的波幅出节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说明神经细胞的损伤有一定改善作用。NGF对神经4.AG对DM大鼠一般指标(血搪、体重)及VEP形态学上的视网膜、的潜伏期均有明显治疗作用,视神经病变也有相应的改善。5.各组DM大鼠的视网膜血管、显的先后因果关系。表明在神经网膜及视神经的搪尿病性病变之间未见明DR的发病过程中,神经组织的病变是同时存在、能的损害。视网膜血管的病变与视网膜互相促进,共同造成DR的视网膜病变和视功
其他文献
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是一类针对中性粒细胞主要颗粒成分和单核细胞溶酶体的自身抗体。依据间接免疫荧光的着染部位不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