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腺癌已成为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国内外,其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病程短、进展快、起病隐袭,很难早期发现,故预后很差。早期诊断及治疗成为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吉西他滨为治疗胰腺癌的首选药物,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否由于单药化疗仍存在争议。本文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及大连市三院的部分进展期胰腺癌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吉西他滨单药化疗及联合化疗疗效作一分析,以提高对胰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2002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及部分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共60例临床资料及电话随访结果,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处理,并结合相关文献做出临床分析。其中45例全身化疗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吉西他滨单药组17例,剂量为1 000mg/m2,d1、8,三周为一周期。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28例,联合化疗方案包括吉西他滨1000mg/m2,d1、8,分别联合:(1)氟尿嘧啶425-600mg/m2,静滴或持续静脉泵入,d1-5;(2)顺铂60-75mg/m2,分3-4天静脉滴入;(3)奥沙利铂85-130mg/m2,d1,静脉滴入;(4)卡培他滨1000mg/m2,每天两次口服,d1-14。21天为一周期。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期,并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在60例胰腺癌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86:1,年龄最小36岁,最大78岁,中位年龄60岁。肿瘤部位:肿瘤位于胰头33例,占55%,胰体尾27例,占45%。60例患者中:吸烟(大于等于20支/天*10年)24例(60%),饮酒16例(26.7%)。有胆囊炎、阑尾炎等手术史的7例,占11.67%,有糖尿病史的8例,占13.3%。有胰腺炎病史的3例,占5%。入院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症状包括:腹痛,最常见,占83%,其次为消瘦(63%)、食欲不振(53%)、乏力(38%)、腹胀(32%)、黄疸(25%)、背痛(23%)、恶心呕吐(18%)、血糖升高(18%)、陶土便(8%)、腹部包块(7%)、瘙痒(5%)和发热(3%)。其中胰头癌患者无痛性黄疸占25%。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GGT、ALP等升高)有17例,占28.3%。贫血患者有11例,占18.3%。肿瘤标记物检查:60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中,51例有CA1 99升高,且升高至少2倍以上,31例患者有CA125升高,26例有CEA升高。阳性率CA199 91.1%>CA12572.1%>CEA 44.8%。影像学检查:6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行彩超检查,其中19例符合胰腺癌诊断,阳性率为59.4%。有44例行CT平扫或增强CT检查,40例符合胰腺癌诊断,阳性率达90.9%。有31例行MRI检查,30例确诊,阳性率达96.77%。预后分析:发病至就诊的时间、消瘦、背痛及是否接受化疗与预后有关,而年龄、转氨酶是否升高与预后无关。化疗病人吉西他滨联合组及单药组的临床受益率均得到提高,但两组间比较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中位生存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胰腺癌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在50岁以上。病因不明,吸烟与胰腺癌的发病有关。2.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乏力、腹胀、黄疸等。3.肿瘤标志物检测CA199阳性率高于CA125和CEA。CT及MRI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4.消瘦、背痛、发病至就诊时间、是否接受化疗与胰腺癌预后有关,年龄、转氨酶升高与预后无关。5.吉西他滨联合化疗方案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相比,疗效、临床受益率、中位生存期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