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雅安灾区当代农村住宅设计建造策略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AndSee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住宅的建设量巨大,却存在着如建设粗放、设计水平低、功能和结构不合理等诸多的问题。恰逢“4.20”芦山地震,雅安灾区重建的契机,在此进行农村新民居设计的尝试和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开放建筑”体系强调建筑设计及结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将产业化引入建筑的建筑过程中,支撑体标准化的设计与建设可以减少建造过程的随意性,达到优化施工、减少浪费的目的,可以对农村粗放型建设进行改善。而填充体的设计可以针对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多样的调整,对经济、材料的运用以及生活习惯上的满足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同时,“开放建筑”理论提倡并鼓励使用者参与设计,这将有助于改善当今农村地区千篇一律的住宅景象,促进民居发展的多样性。本文主要分为以下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对象和方法,并总结及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开放建筑”理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阐明了“开放建筑”理论与传统民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采用SWOT分析法对将“开放建筑”理论引入民居建筑设计进行可行性分析。对“开放建筑”理论的两个设计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开放建筑”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分别从设计策略和建造策略两方面阐述了“开放建筑”理论与雅安地区当代农村住宅结合的策略。在设计策略方面,通过对雅安灾区农村进行充分的调研,运用“开放建筑”理论的语言工具和操作系统对雅安地区农村住宅进行空间设计,并引入薄壁轻钢结构作为结构设计的策略。在建筑策略方面,结合作者自身援建经历及重建后的使用情况,详细介绍了基础层面、支撑体层面和填充体层面的建造策略。第五章是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雅安地震灾区农村住宅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阐述雅安灾区重建以及“开放建筑”体系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南黄田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田野调查的结合,分析研究了黄田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村落建筑空间、街巷空间和村落整体空间。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较快的落实和发展,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农村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传统粗放型的生活模式仍在延续,农村成为了我国当前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正是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城市交通结构调整的敏感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与城市中心区形态之间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建设目标,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日异月新的建造技术,改变着城市旧有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建筑规划布局缺乏宏观引导与调控
本文从人居环境“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主要研究在华北地区地貌和气候背景下,山地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特点,对目前华北地区山地住区的资源利用状况、生态环境要素、场地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非常迅速,加强城市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的竖向联系,成为影响地下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以地下公共空间的入口节点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地
我国民族众多、存在着多种的宗教信仰、并且也有许多的文化融合。各民族之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宗教信仰等不同,使得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在建筑风格、形
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以保护、开发为研究方向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分布于广大村镇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关注不足。在我国特殊的城乡建
西北地区自然生态脆弱,数百年来历经破坏,在城市规划中其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尤为重要。论文在分析陕北地区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以陕西定边县总体规划为案例进行两个层次的分
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保存了大量的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和完整的古村落形态。如今,徽州古村落正逐渐失去昔日的风采,其保护工作迫在眉作为吴永发老师教育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