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orhizobium amorphae CCNWGS0123中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NopT与NopJ在共生结瘤中的功能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Type 3 secretion effectors,T3SEs)通过三型分泌系统(Type 3 secretion system,T3SS)可以直接进入真核生物细胞中发挥功能。T3SEs既是致病菌侵染宿主过程中的毒性因子,也是根瘤菌与其宿主豆科植物建立共生体系过程中的影响因子。根瘤菌的T3SEs有些与致病菌的T3SEs同源,有些则为根瘤菌所特有。根瘤菌的T3SEs也被称为结瘤外蛋白(Nodulation outer proteins,Nops)。与致病菌相比,目前对根瘤菌的T3SEs研究较少,其在共生结瘤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功能还有待阐明。前期研究发现,中慢生刺槐根瘤菌(Mesorhizobium amorphae CCNWGS0123)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能够建立有效的共生固氮体系,该菌株中含有两套T3SS,其中T3SS-1促进其与宿主刺槐的共生结瘤。T3SS-1的基因簇位于质粒p M0123d上。通过序列比对,在该质粒上发现了与致病菌的YopT同源蛋白NopT,以及Yop J的同源物NopJ。为了研究NopT和NopJ在M.amorphae CCNWGS0123与R.pseudoacacia共生结瘤中的功能,本研究开展以下工作:对NopT和NopJ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敲除编码NopT和NopJ的基因,突变体回接原宿主刺槐,分析共生结瘤情况;利用农杆菌转化烟草体系分析NopT和NopJ是否引起植物的免疫反应,同时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刺槐对NopT和NopJ的响应;采用酵母双杂交法筛选刺槐根c DNA文库分别寻找NopT与NopJ的靶标蛋白,并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及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其相互作用;NopT和NopJ及其靶标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amorphae CCNWGS0123的NopT属于YopT/Avr Pph B家族,该蛋白中含有保守的催化三联体C97/H210/D225,在编码该蛋白的nopT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存在tts box序列,且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存在自切割现象;NopJ属于Yop J家族,该蛋白包含保守的催化三联体H171/E190/C232,以及豆蔻酰化位点G2和可能的自乙酰化位点K301。2.将NopT和NopJ功能缺失突变菌株(△nopT和△nop J)分别回接刺槐,接种后30天取样统计结瘤情况。结果显示,与接种野生型菌株刺槐相比,接种△nopT的刺槐株高、根长、鲜重、干重、根瘤数目以及固氮酶活性均略微下降,但差异不明显;接种△nop J的刺槐株高、根长、鲜重、干重等均有所升高,根瘤数目显著增多。表明NopT对结瘤影响不大,NopJ则阻碍结瘤。3.在烟草植株上,NopT引起超敏反应,NopJ引起快速的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导致烟草叶片部位叶绿素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升高、活性氧积累,以及局部黄化、坏死。在共生结瘤前期,接种突变体菌株的刺槐根中植物激素水平(水杨酸和茉莉酸)和活性氧水平(过氧化氢)较接种野生型菌株的植株有所升高,表明NopT和NopJ能够有效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接种野生型菌株的刺槐,接种突变体菌株的刺槐中抗病基因下调,NopT和NopJ的抑制作用可能被植物抗病基因识别,激活效应蛋白引起的免疫;与接种野生型菌株的刺槐相比,接种△nopT多数基因在接种36 h后下调而在72 h上调,接种△nop J多数基因在接种36 h后下调,72 h上下调基因数基本一样,差异表达的基因多与代谢通路相关。4.在酵母和烟草细胞中,分别筛选并验证了NopT与ATP-CSACP2和HIRP的相互作用,以及NopJ与转录因子WRKY69的相互作用。在烟草细胞中,单独表达NopT、ATP-CSACP2和HIRP时均定位于细胞质膜和细胞核,共表达NopT与其靶标蛋白时不影响其亚细胞定位;单独表达时NopJ定位于细胞质膜和细胞核,WRKY69定位于细胞核,二者共表达时WRKY69仍定位于细胞核,而NopJ仅定位于细胞质膜,细胞核上未观察到。该研究为揭示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在共生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将有助于研究如何利用T3SS和T3SEs促进根瘤菌侵染豆科植物进而提高共生固氮效率。
其他文献
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是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类乳酸菌,除了可以降低葡萄酒的酸度外,其所产的β-葡萄糖苷酶还可以将葡萄酒中糖苷键合态的香气化合物转化为游离态的香气物质而显著提升葡萄酒的香气水平。作为一种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广泛应用于生物质能源转化、食品和医疗等领域,目前,研究人员己对微生物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作了大量研究,但这些β-葡萄糖苷酶主要是来源于黑曲霉和酵母菌
脂环酸芽孢杆菌是一类具有嗜酸耐热特性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统称,它能够造成多种果汁品质下降,严重影响果汁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灵敏、精确的检测方法,方便高效的识别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污染,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果汁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本研究以建立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免疫检测体系为主线,通过解析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细胞壁蛋白,寻找菌体表面潜在的特异识别靶点,并以此为抗原,制备了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单克隆抗体,并最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膜是诱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致病菌存在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了人类感染的风险,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细菌素是一类细菌核糖体合成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被认为是天然的食品防腐剂和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此外,由于对化学防腐剂安全性的担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天然防腐剂用以防控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安全的细菌素作为食品防腐剂和抗菌剂
虾青素(Astaxanthin,AST)是一种具有强抗氧化能力的脂溶性类胡萝卜素,已被证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由于其水溶性低,稳定性差,导致体内生物利用度较低。利用蛋白质制备AST递送体系可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能够通过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BCECs)的跨细胞机制实现血脑屏障(Bl
淀粉作为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之一,天然淀粉固有的缺陷限制了其应用。以高分子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新型食品加工技术调控淀粉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淀粉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具有工业应用潜力的淀粉物理改性新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节约成本等优点。但目前等离子改性淀粉的研究多采用长周期处理模式,对等离子处理与淀粉多尺度结构特性的系统性研究相对缺乏。同时,聚焦应用等离子体与多
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水资源相对匮乏,加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剧区域水资源危机,亟需深入认识黄土高原的水循环过程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黄土高原水循环过程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水循环过程的研究多关注降水、径流、土壤水分等环节或变量;然而,对土壤蒸发、地下水补给和植物蒸腾等环节的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缺乏区域尺度宏观规律的认识。因此,本文以黄土高原水循环过程
当前我国育龄女性肥胖人数逐年攀升,母代肥胖引发的后代学习和社交功能损伤等神经发育障碍问题已日趋严重,然而潜在的分子机制和有效干预措施尚不明确。母代肥胖不仅造成自身肠道菌群的紊乱还引起后代菌群稳态失衡。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免疫、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膳食纤维可有效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研究表明母代孕期补充膳食纤维通过调节母代菌群结构改善后代的免疫和代谢功能。但膳食纤维对母代肥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显著,湖泊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下垫面之一,对高原气候与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评估青藏高原湖泊热力过程时空变化特征,合理预测青藏高原湖泊未来热力过程变化,可为青藏高原气候研究与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目前青藏高原湖泊热力过程变化及预测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选择青藏高原湖泊为研究对象,以陆面模型Community Land Model(CLM)中一维湖泊模型为理论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其增暖速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与此同时,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巨大动力和热力作用,也显著影响其上下游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目前,青藏高原本身的观测数据仍旧不足,高原区域的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状况,以及其与上空及周围区域大气的相互作用机理仍需深入研究。因而,进一步理解青藏高原的陆面过程,从而更真实的刻画高原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状况,已经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陆
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CHC)是沉积于昆虫表皮最外层的长链烷烃或烯烃类物质,在昆虫保水耐旱以及化学通信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昆虫CHC具有种内多样性和高度可塑性特征,昆虫碳氢化合物(HC)合成途径中的不同催化合成步骤是CHC产生变异的关键决定性因素,而昆虫中关于CHC变异的分子基础尚未系统研究;此外,昆虫CHC普遍存在性二型特征,而昆虫CHC性二型形成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