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O基阻变材料/器件的电致电阻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致电阻效应,也称阻变效应,是指电流或电压作用在一些金属/绝缘体/金属三明治结构时,该结构的电阻值会发生几个量级的改变,并且得到的电阻状态在外电场去除后可以保持下来的现象。由于在非易失存储领域的潜在应用,电致电阻效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电致电阻效应的确切物理机制还不清楚,但是目前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电阻转变发生在薄膜中非常微小的局部区域。这就表明阻变性质可以和材料的其他性质共存,同时也提供了开发多功能阻变存储器件的可能性。基于这个思想,我们选择了ZnO材料来制备透明与柔性的阻变存储器件,本文研究了ZnO基透明与柔性阻变存储材料/器件的电致电阻效应,主要内容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1)成功制备了同时具有良好阻变性能与透明性的ITO/ZnO:Mg/FTO结构,该结构对可见光透过率超过80%,高/低电阻比大于2.5,经过105个阻变循环后以及110℃的温度下仍然可以保持电阻转变性能。   (2)利用有机聚合物衬底PET成功制备了柔性的Cu/ZnO:Mg/ITO阻变结构,该结构拥有超过30倍的高/低电阻比,良好的稳定性与抗疲劳性,经过103次以上的小曲率机械弯曲后,其阻变性能仍然可以很好的保持。   (3)通过不同类型的电阻转变现象对电极的依赖关系研究了ZnO:Mg薄膜的阻变机理。在400℃与室温生长的ZnO:Mg薄膜上分别制备了Au、Ag、Cu、Ti、Al电极。研究发现400℃生长的薄膜阻变现象不受电极的影响,室温生长的薄膜只有在Cu、Ag电极时才有阻变现象。分析表明400℃生长的薄膜为氧离子迁移体系,而室温生长的薄膜为金属离子迁移体系。   (4)通过在底电极-ZnO薄膜界面掺入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改善ZnO阻变器件的稳定性。发现掺杂后的器件拥有非常稳定的转变电压与高/低电阻状态电阻。利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研究研究了微观的电性,发现金属纳米颗粒提高了单个丝导电通道的抗疲劳性,进而减少了丝导电通道失效带来的阻变参数波动。
其他文献
NH3是大气中重要的含氮碱性气体,近年来,大气NH3造成的能见度下降、酸沉降以及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等问题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对大气NH3的准确监测对于污染控制和预警显得尤
目的:   研究小鼠全脑及全身重离子辐射诱导的大脑急性损伤生物学效应及发生机制,并观察自由基清除剂褪黑激素(Mel)在重离子放射脑损伤中的防护作用,探讨其损伤保护机理。 
多核子体系中核子-核子之间的关联作用,使得多核子体系基态下的核子动量分布出现了不同于无相互作用的费米气体,即在基态时核多体系统动量费米面下出现了核子态的未占满(空穴),
学位
量子点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低维量子结构,由于其内在的丰富物理内涵而广受关注。几个量子点在空间相互靠近并发生耦合可以形成耦合量子点。与单量子点相比
学位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研究,是目前从整体上窥探细胞行为,研究蛋白质如何通过相互作用体现生命功能的重要手段。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和各种人类后基因组计划的实
核物质不可压缩系数是描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主要物理量之一,反映了核物质压缩的难易程度。目前,核物质不可压缩系数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果。一方面,核
Ag(Ⅱ)基化合物因其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有许多相似之处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α-和β-K2AgF4、KAgF3以及AgSO4的电子
稀薄气体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实现,开启了物理研究的新时代。作为一个纯净,高度可控的量子系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可以用来研究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本论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