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蚊是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基孔肯雅热、寨卡病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近年来,浙江省多次出现登革热、基孔肯亚热的暴发疫情,舟山市发生了多起登革热输入疫情,可能存在本地暴发的巨大风险。所以我们要进行研究,以便掌握舟山市蚊虫种群构成,分析其季节消长规律,了解不同生境的蚊密度,为蚊虫防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调查传播登革热等疾病的主要媒介生物白纹伊蚊在舟山市的分布情况,建立舟山市的白纹伊蚊基础数据库;掌握舟山市白纹伊蚊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灭蚊,减少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类种群调查:在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临城新区、岱山县、嵊泗县各设置一个监测点,2011-2017年每年4-11月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的诱蚊灯法进行蚊密度监测。参照《GB 23797-2009蚊虫监测方法》吸管法和勺捕法对舟山4个县区及部分主要岛屿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白纹伊蚊分布调查:参照《GB23797-2009蚊虫监测方法》布雷图指数法对定海区、普陀区、临城新区、岱山县、嵊泗县各设置一个监测点,2015年-2017年5-10月开展监测。抗药性研究:在舟山的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临城新区,分别采集白纹伊蚊幼虫或蛹并带回实验室进行混合培育至子一代,幼虫采用浸渍法测定,以抗性倍数确定抗性级别,成虫采用接触筒法测定,用诊断剂量法确定抗性级别。蚊密度监测、孳生地调查及布雷图指数采用Excel 2007软件整理数据,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蚊抗性监测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中的Probit方法分析,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95%CI、χ2值及抗性倍数。结果:蚊类种群调查:2011-2017年共捕获蚊虫21618只,其中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8.270%,密度高峰为6-8月,7年平均蚊密度为2.206只/(灯·h)。7年中蚊密度最高为2013年6月,密度为6.567只/(灯·h)。白纹伊蚊构成比逐年上升,而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构成比正在下降。通过孳生地调查,舟山至少存在5属10余种蚊类,其中优势蚊种为淡色(致倦)库蚊47.721%,白纹伊蚊为28.534%,东乡伊蚊为17.562%。对不同生境的蚊种类型进行比较,4个生境的蚊种类型没有差异(χ2=31.191,P=0.208)。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羽化率进行比较(χ2=0.103,P=0.749),发现没有差异。白纹伊蚊分布调查:2015年布雷图指数呈单峰分布,最高月份出现在7月。而2016年-2017年布雷图指数图较平缓,没有明显高峰。不同生境间白纹伊蚊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88,P=0.005)。主要是居民区与农户间存在差异(U=39.5,P=0.001)。伊蚊幼虫孳生环境分为6种容器类型,各容器之间的BI指数差异明显(χ2=127.425,P<0.001)。6种容器之间容器指数差异明显(χ2=44.505,P<0.001)。白纹伊蚊抗性调查:白纹伊蚊幼虫对氯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残杀威均未产生抗性,LC50分别为 0.00439mg/L、0.00055mg/L、0.04364mg/L、0.00412mg/L。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LC50为0.00320mg/L,相比与敏感品系产生低抗,抗性倍数为3.27。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4种杀虫剂均敏感,对马拉硫磷属于可能抗性种群。结论:蚊类种群调查:基本掌握了舟山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舟山市的蚊媒密度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但鉴于舟山的气候适宜蚊类的孳生与繁殖,在蚊密度高峰来临前需进行全面灭蚊工作。白纹伊蚊分布调查:舟山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构成比逐年增加。白纹伊蚊密度高峰集中在7-9月,各类生境存在差异,居民区密度要高于农户,白纹伊蚊幼虫生存的6类容器间也存在差异,其中容器指数最高是轮胎,应对有大量轮胎露天放置的场所进行管理,还应多进行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定期清理各种容器积水,闲置器物倒置,雨后清理积水,当布雷图指数大于20时,及时向政府部门预警,开展灭蚊消杀工作。白纹伊蚊抗性调查:舟山市白纹伊蚊自然品系成蚊对马拉硫磷产生抗性,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低抗,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