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结构复合粒子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y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无机/有机纳米复合粒子,尤其是核壳结构复合粒子,将无机、有机和纳米粒子三方面的特性结合,对开发高性能和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也受到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液相法是制备核壳结构复合粒子最常用的方法,但该方法往往因溶剂污染、过程繁琐和后处理复杂等问题限制了核壳结构复合粒子的发展与应用。如何绿色高效地制备出无机/有机核壳结构复合粒子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提出用绿色环保且操作简便的分散聚合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碳酸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aCO3@PMMA)和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iO2@PMMA)复合粒子,而后将其应用于填充改性PMMA和聚氯乙烯(PVC)材料;基于二元核壳复合粒子性能单一,论文通过静电自组装引入石墨烯(rGO),进一步对SiO2@PMMA复合粒子进行表面功能化,得到精心设计的具有三维rGO网络结构的SiO2@PMMA-rGO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基于分散聚合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CaCO3@PMMA粒子,并分别通过熔融共混和溶液成膜法制备高性能CaCO3@PMMA-PMMA和CaCO3@PMMA-PVC薄膜。以环境友好的乙醇-水为溶剂,代替有毒性的非极性脂肪烃或甲醇-水,有利于高效绿色地持续发展;通过优化温度、溶剂、粒子粒径等反应条件,简便可控地制备出核壳粒子;良好的表层包覆同时提供一个优良的载体环境,解决了纳米粒子在加工及应用中易于团聚的难题,实现了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及界面结合的微观控制,从而在不牺牲基体树脂原本性能的情况下,显著地提高了聚合物基体PMMA和PVC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  2、基于分散聚合法和静电自组装制备SiO2@PMMA复合粒子和构筑具有三维rGO网络结构的SiO2@PMMA-rGO复合材料,实现了多功能材料的纳米结构设计和可控及宏量制备。具有优异导电性能和极高力学强度的rGO的引入赋予了材料新性能;SiO2和rGO与聚合物基体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紧密并且高度分散的精细结构,不但能提高导电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使导电网络在热压成型过程中不会坍塌,而且在复合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有利于应力的传输,避免形成集中区,赋予材料优良力学性能。SiO2@PMMA-rGO薄膜复合材料的硬度分别是纯PMMA(p-PMMA)和传统熔融法制备的SiO2/PMMA-rGO薄膜的2.25和1.15倍,模量则分别是其2.09和1.54倍。同时这种结构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较p-PMMA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80℃。在石墨烯含量仅2.73vol%时,材料的导电率达到了15.1 S cm-1。
其他文献
为了丰富中性墨水的品种,本文开发了可擦蓝、香型炭黑和彩色染料型等新型中性墨水。本文提出了笔头球珠磨损量的概念,以此作为中性墨水润滑性的客观表征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指导可
该研究参照木材切削原理对圆锯片切割桑枝进行运动学和力学分析,得出圆锯片切割桑枝的运动轨迹为短幅摆线,切割过程中运动遇角由大到小不断变化,并推导出切屑厚度、锯路高度
采用季铵碱和不同结构的羧酸合成了2个系列共7种不同结构的季铵盐类HDI三聚反应催化剂,以此催化HDI三聚反应,研究季铵羧酸盐结构对HDI三聚反应催化选择性的影响。通过FT-IR和ES
该文详细研究了以纳米复合技术和防雾滴剂长效锚合技术为核心的环境控制温室特种材料的制备,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对环境控制温室特种材料基体树脂力学性能、形态
Sm2Fe17Nx磁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具有优异的磁性能。虽然目前对Sm2Fe17Nx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它对工艺参数的敏感性,迄今为止,实验所得Sm2Fe17N
该文为控制释放体系提供了适用的交联明胶涂层.文中探讨了溶剂、温度及pH值对明胶模性能的影响,并以甲醛和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溶液交联和蒸汽交联两种方法对明胶膜进行交联
古尔图河位于东经83°40′~83°53′北纬44°10′~44°51′之间。古尔图河源头位于北天山中部的博罗克努山东段,源头山脊海拔高程一般在4000rn左右。是一条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
随着精确农业的迅速发展,配方施肥已成为广大农作物生产者迫切希望实现的愿望。配方施肥的前提是准确测量土壤成分及植株养分,但是传统检测土壤特性的方法存在复杂、费时、测
水稻精量直播要求精量直播机的排种机构能将水稻种子定时、定量直接播到田里,即将一粒或多粒水稻种子以一定的行距、穴距精确播到田里.水稻直播机的研制是中国水稻生产机械化
该文对某企业散热器片产品的柔性制造及其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散热器片产品特征的分析,进行了该类产品实现柔性制造的可行性论证;提出了提高模具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