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民间口头创作的一种特殊体裁,谚语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它用简短精湛的话语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历史、传统和习俗的深刻认识,被称为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农谚作为谚语的下属分支,是农民在长期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不仅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还能够指导农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农民的劳动思想,是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点的语言现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积累了大量的农业谚语。而俄罗斯曾经也是农业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国家,在农业发展中也产生了很多农谚。通过对俄汉农谚进行对比,探究中俄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由绪论、三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对农谚的研究状况。其次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及研究新意。第一章首先弄清了俄汉谚语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了谚语与其他相近语言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明确了本文俄汉谚语的研究范围;其次,弄清了俄汉农谚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对比分析了俄汉农谚的特点。第二章对指导农业生产、反映农业生产状况与农民劳动思想的俄汉农谚进行对比,探析其蕴含的俄汉民族文化特点。其中,指导农业生产的俄汉农谚中的植物形象、动物形象以及典型自然现象在种类与表现形式上有着各自的民族特点;俄汉农谚中体现出的种植与养殖情况的差异反映了中俄不同的农业发展状况;中俄农民对待劳动以及社会阶级关系的态度在俄汉农谚中有所反映,并有着各自的民族特点。第三章揭示了俄汉民族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背景与宗教信仰。其中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土地资源;社会背景重点介绍了曾在俄罗斯与中国存在的两个典型阶段的农业政策;宗教信仰包括俄罗斯的双重信仰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语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