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农谚体现出的民族文化特点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民间口头创作的一种特殊体裁,谚语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它用简短精湛的话语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历史、传统和习俗的深刻认识,被称为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农谚作为谚语的下属分支,是农民在长期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不仅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还能够指导农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农民的劳动思想,是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点的语言现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积累了大量的农业谚语。而俄罗斯曾经也是农业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国家,在农业发展中也产生了很多农谚。通过对俄汉农谚进行对比,探究中俄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由绪论、三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对农谚的研究状况。其次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及研究新意。第一章首先弄清了俄汉谚语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了谚语与其他相近语言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明确了本文俄汉谚语的研究范围;其次,弄清了俄汉农谚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对比分析了俄汉农谚的特点。第二章对指导农业生产、反映农业生产状况与农民劳动思想的俄汉农谚进行对比,探析其蕴含的俄汉民族文化特点。其中,指导农业生产的俄汉农谚中的植物形象、动物形象以及典型自然现象在种类与表现形式上有着各自的民族特点;俄汉农谚中体现出的种植与养殖情况的差异反映了中俄不同的农业发展状况;中俄农民对待劳动以及社会阶级关系的态度在俄汉农谚中有所反映,并有着各自的民族特点。第三章揭示了俄汉民族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背景与宗教信仰。其中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土地资源;社会背景重点介绍了曾在俄罗斯与中国存在的两个典型阶段的农业政策;宗教信仰包括俄罗斯的双重信仰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语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其他文献
伴随着美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美国文化的繁荣,英语中涌现出大量新生事物和新生概念。在德国,这些新生事物的命名,尤其是科技产品的名称,直接沿用英语。也就是说,德语以不同
自从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中国更为积极地处理外交事务。习主席进行了很多外事访问,发表了诸多演讲。习主席的演讲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人类交际活动,即向国际社会阐释
怒江流域流经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其泾渭分明春旱秋涝的气候特点,致使农业生产环境变得更加艰难,水利灌溉建设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显重要。明清时期,怒江流域平坝地区民众在长期的
呼吸是鱼类摄食、生长、繁殖、避敌和洄游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的基础。不同鱼类的呼吸器官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适应性则是其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关键。自1881年Riess第一次对硬骨
满族,作为一个民族个体来说它是特别的,与蒙古族一样曾经开辟了一个新的王朝,整合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然而文化的演绎与政治上的朝代更替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就满汉文化的整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际交往的工具。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并不是说他们处在不同的语言集体之中,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释意理论诞生于法国,是世界上第一套系统的口译理论。释意理论在西方口译理论研究中得到重视,也成为了我们国家口译界理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成为了即席口译教学与实践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