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脾胃康颗粒对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脾胃康颗粒对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中医临床特点及试探析脾胃康方在本病的现代医学作用,为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提供新的用药参考。方法:本研究按照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急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8例患儿,通过应用平行随机对照试验,将入组患儿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脾胃康颗粒、口服补液盐。观察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止泻时间、中医证候量化积分、IL-6血清浓度水平,客观评价脾胃康颗粒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作用特点。结果:1、经临床对照研究后,得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4.12%,对照组是67.67%,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 U=381,P=0.01<0.05);经Fisher X2检验,在两组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一定的优势,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X2=8.867,P=0.031<0.05)。2、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在中医临床证候量化评分总积分方面的比较,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F=0.27,P=0.64>0.05),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患儿中医临床证候量化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O.606,P=0.547>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F=2.49,P=0.11>0.05),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患儿中医临床证候量化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05,P=0.04<0.05)。治疗组中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19.00,P=0.00<0.05),对照组中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14.11,P=0.00<0.05),可见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患儿证候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F=4.22,P=0.04<0.05),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患儿证候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38,P=0.02<0.05),可见治疗组在改善患儿中医证候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经Mann-Whitneyu检验: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食欲症状积分无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 U=571,P=0.923>0.05);经一个疗程治疗后,食欲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 U=425,P-0.028<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儿食欲方面,优于对照组。3、在止泻时间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止泻时间,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F=0.38,P=0.57),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患儿止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t=-3.13,P=0.03<0.05),提示治疗组方案在止泻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优势。在实验室检测方面,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白介素-6水平测定无显著性差异(t=0.21,P=0.84),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F=0.12,P=0.74),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患儿在降低血清白介素-6上有显著性差异(t=-4.4,P=0.00<0.05),提示治疗组方案在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中降低血清白介素-6较对照组具有明显的优势。4、经一个疗程治疗后,复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提示治疗组有25例患儿抗原检测转为阴性,对照组有17例患儿转为阴性,经FisherX2检验(P=0.046<0.05),说明了两组样本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脾胃康方颗粒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中促进病毒转阴率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1.脾胃康方在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中具有改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缩短止泻时间,整体调节机体,促进愈后。2.脾胃康方对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在观察中发现有促进轮状病毒抗原阴转,影响炎症因子IL-6血清浓度表达水平。3.脾胃康方在治疗小儿脾胃系病中可明显改善患病过程中的患儿食欲症状评分,促进康复,这也符合在前期研究中关于厌食等小儿脾胃病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