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兴趣的超节点P2P系统中缓存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节点P2P(Super—peerP2P)结合了P2P结构和C/S结构的优点,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类P2P系统。如何利用超节点P2P系统中角色的不同,特别是超节点的一定管理功能,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是超节点P2P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基于节点的访问兴趣以及缓存内容的相关性,利用超节点P2P系统中超节点的管理作用,通过对超节点P2P系统簇结构的调整以及协同缓存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综述了超节点P2P网络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超节点之间的拓扑结构,分别介绍了无结构超节点和结构化超节点的几种覆盖网结构以及基于这些结构的查找算法。同时综述了传统的协同缓存技术以及超节点P2P结构中协同缓存的应用等。 第二,针对无结构超节点P2P网络,提出了一种动态调整节点簇结构的方法。在无结构超节点P2P系统中,查询分两层:簇内查询和超节点之间的转发查询。由于超节点具有簇内管理功能,如果能够簇内查询命中,则所需要的查询报文就非常少,网络开销也很小。提高簇内查询命中率是超节点P2P系统优化系统整体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很多超节点P2P系统都是在节点最初加入时根据某种方法选择一个超节点簇,加入后就不再进行调整,这样当节点的兴趣发生改变后,该节点在簇内的查询命中将减少,系统开销将增大,动态适应能力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节点的访问兴趣动态调整超节点簇的方法ICAMC,可以根据节点的访问进行聚簇,并且当用户的兴趣发生变化时,自动地进行调整,使得文件相互访问多的节点聚集在同一个簇中,从而提高簇内的文件查询命中率,降低网络查询开销。实验表明,ICAMC方法在访问请求的簇内命中率、查询的平均跳数、平均带宽开销方面更优,为超节点P2P系统中节点可能改变兴趣的聚簇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第三,研究了超节点P2P系统的缓存管理,提出一种基于内容相关性的协同缓存管理机制。缓存机制是提高超节点P2P网络存取效率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目前大多数超节点P2P网络使用传统的“尽力而为”缓存机制,该机制没有区分超节点网络中不同节点对资源的需求及关注程度不同,导致偶尔访问的对象替换经常访问的对象。针对“尽力而为”缓存机制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内容相关性的协同缓存管理机制SCOCM,应用已经请求对象的语义信息主动地选择对象放置缓存,以内容相关性的远近驱逐缓存内的对象,减少缓存对象的替换,使得缓存中尽可能保存与当前访问的内容相关的对象。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内容相关性的协同缓存管理机制与LRU相比可大大降低缓存的替换率,提高缓存的存取效率,命中率也较高。
其他文献
双语对齐是机器翻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词汇级对齐是各种粒度的对齐的难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语词典、语言学知识以及统计方法的英汉词对齐的混合模型。 本文首先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逐年增加。汽车已经作为当代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如果忽视对它的管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汽车性能检测正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开发软件的实践中,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成为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软件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基于构件的软
人耳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个体生物特征识别范围内属于一种新的尝试。人耳具有结构稳定丰富、不受面部表情的影响、更容易采集、更容易为人接受、不容易欺骗等优点,因此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布订阅系统面临着以下三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问题1:在发布者和定阅者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需要发布订阅系统具有适应发布者和订阅者数量变化的能力,
本文研究一种嵌入式数据库系统EDB2。它直接在flash中运行,且可脱离操作系统。它抛弃了“外存”概念,将flash和RAM都视为“内存”。它采用了XIP的思想,直接从内存的flash运行代
总装物料配送优化设计思想为汽车装配厂解决生产流水线的高效率和低效、繁杂的物流配送的矛盾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所提出的总装物料配送系统是从运筹学中优化算法的研究视角
网络管理有两重含义,传统的网络管理指“管理网络设备和网络运营”,泛化意义上的网络管理指“通过网络管理设备和业务”。一方面现有的网络管理技术和产品受到传统的网管理概念
随着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不断的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投入运行。而在企业中成功实施的信息系统常注重于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在独自领域内运行,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信
进入深亚微米(或纳米级),等比例缩小虽然使晶体管的工作速度得到了提升,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互连线延迟、串扰、电压降/电迁移、良率已成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物理设计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