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馆合一”形态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设计研究 ——以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设计为例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城市文化(艺术)中心逐渐取代单一职能的文化建筑,以尽可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出现的“多馆合一”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具有“集聚各文化产业”的特点,利于土地集约使用和基地景观、交通的统一规划,承载着传达地域文化、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任务。国内业界目前对此类型的建筑综合体研究不够深入,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对此展开专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多馆合一”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实例分析、分类比较、实地调研以及实践操作等研究方法,辨析相关概念,分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在国内外的兴起原因和发展现状;整理汇编了大量工程实践案例资料;对“多馆合一”形态类型的优势与常见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了“多馆合一”城市文化(艺术)中心设计的六个要点——形态地域化、功能并置化、空间复合化、流线系统化、造型整体化、技术绿色化,具体阐述了对应的设计策略,选取国内外八个典型案例,评析得失,对设计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如广场尺度过大、功能单元管理受限、立体交通降低建筑可达性、夸张造型加大结构和资金压力等,进行了批判性思考。笔者理论结合实践,将研究思路和设计策略有选择地应用在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期间的工程项目——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设计中,获得了较好成效,并延伸探索了城市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的相关设计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全文6章,共计72462字,图表176幅(图155幅,表21个),附录4个。
其他文献
综合医院是以诊治疾病,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其各项设施应该尽可能改善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条件。重症监护单元(Intensive Care Unit,下文简称ICU)作为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是综合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ICU的管理和建设标准尚未完善,相关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因此对ICU进行空间设计研究具有理论和
当前,我国经济水平和旅游业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旅客对旅行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高,随之而来的是精品式、体验式等诸多新型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也逐渐显露其价值,大多数历史文化街区被打造成文化旅游项目,重新焕发经济活力,伴随着历史文化街区功能业态的更替,历史文化街区型精品酒店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型精品酒店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并逐渐走向品牌化、规模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餐饮、娱乐等方面的商业需求不断增加,城市综合体建筑的规划设计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另外,相对于数量巨大且成熟的综合体建筑实践来说,相应的理论研究稍显滞后,针对综合体建筑功能配置所做的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总结较为欠缺。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本文对综合体建筑的功能配置展开研究。首先,作者阅读分析了大
楼阁是中国传统的城市山水人文环境中的典型景观要素,是关联城市和自然山水的关键因子,在构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取向和整体意象的景观环境空间结构中起到提纲挈领的标志性作用。深入解读传统楼阁与历史环境的关系及其本体特征,是理解中国古代匠人的环境经营智慧、丰富现代中国城市特色景观营造理论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的景观营造历来注重环境的整体把握,当前有关楼阁的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单体物质空间的形成背景及发展演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经历着深刻的物质形态变革,面临着传统建筑肌理流失、街巷形态格局改变等现实问题带来的冲击,而目前的保护规划体系对于街巷空间的改造建设控制以及空间设计指引的针对性不强、对街巷空间形态保护不足,导致街区的传统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弘扬。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设计方法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与现场调研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设计控制引导手段在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的民生改善,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仍有部分地区的残疾人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目前,我国已颁布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若干建设标准,但在理论方法、设计要求、标准衔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设计实践中也给建筑师带来不少困惑。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残疾人综
乡村公共空间是旅游型乡村中承载游客活动和展示乡村风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乡村旅游业兴旺发达,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并没有达到建设时的预期效果。不同旅游型乡村的公共空间、一个乡村的不同公共空间、同一公共空间的不同位置的使用状况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有效地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成为了当下旅游型乡村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乡村
目前我国城市更新的规模扩张、内涝问题频发,防洪减灾成为文物建筑整体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文物建筑防洪工程主要针对建筑本体开展,雨洪管理措施单一,防洪效果不显著。随着针对场地中雨洪管理新模式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和针对外环境设计的“预防性保护”要求的提出,外环境中的雨洪管理实践成为更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防洪减灾途径。本文以实现文物建筑雨洪风险的削减、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目标,采用文献综述、现场调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很多老旧煤矿逐渐关停并转,大量的工业建筑由于失去生产功能而被闲置,从而造成城市用地资源的浪费,废弃煤矿区的更新改造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特别关注的问题。从废弃煤矿区内的既有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入手,抓住要点,破局求解,既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工业遗产,延续历史情感,进而带动整个废弃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以
当前,我国处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阶段,旅游扶贫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扶贫成果显著,景观建设也初具规模。扶贫地区脱贫摘帽后将进入转型发展期,原有的景观规划将不再切实满足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研究表明,旅游的快速发展在改善区域经济的同时会给城乡区域景观带来冲击。如何吸取旅游景观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引导扶贫地区转型发展,形成良好的自循环景观系统,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