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的加速转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产生并面临着诸多问题。新世纪以来,民族社会工作获得初步发展,成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应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种问题、实现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研究并推动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献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还很薄弱,尤其缺乏对民族社会工作的系统性研究。由于民族社会工作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在现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缺乏从民族文化视角的系统审视。本文是一次尝试性研究。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以民族文化多样性著称。在中国发展民族社会工作,必须充分重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尝试构建出适合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径,为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围绕这一目标,论文以“场域-惯习-资本”论为理论视角,将“福利文化”的概念引入民族社会工作研究领域,认为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实践的场域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场域,各民族的福利文化传统是民族社会工作在这个场域中实践的重要惯习与资本,充分发挥它们在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作用,既能使服务符合少数民族的传统,又能节约成本。论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对民族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素进行了界定:二,对民族社会工作的早期实践和海外经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三,对当代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探讨;四,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对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民族福利文化资源进行了研究与反思;五,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为例,对民族福利文化资源在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六,初步构建了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能力实践模式与嵌入式发展路径;七,对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实践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