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中期戏剧中的隐含犹太性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st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并获奖无数,尤其是中期戏剧《都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为他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阿瑟·米勒身为犹太后裔,犹太传统文化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他的戏剧创作中,形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犹太性。相比早期戏剧对犹太人生活的直接描写与后期戏剧对反犹大屠杀的创伤书写,其中期戏剧中并未点明人物形象的犹太人身份,也没有出现代表性的犹太人生活场景,从而导致这一时期的犹太性较为含蓄隐晦。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阿瑟·米勒的犹太族裔身份切入,以《都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与《萨勒姆的女巫》这三部中期戏剧为例。分析其中期戏剧隐含犹太性的具体呈现,并探讨造成隐含犹太性的成因,同时对这一时期阿瑟·米勒在戏剧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以及他进行隐含犹太性书写的意义进行解读。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阿瑟·米勒中期戏剧中隐含的犹太性的呈现。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物形象上,阿瑟·米勒塑造了商人、流散者以及“替罪羊”这三种具有隐喻性的犹太人形象;二是主题上,阿瑟·米勒的中期戏剧涉及到一些具有隐喻特征的犹太性主题,例如父子冲突主题、背叛主题、“负罪——救赎”主题;三是思想观念上,其中期戏剧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出犹太人浓厚的家庭观念、强烈的道德与责任意识。
  第二章主要探究形成阿瑟·米勒中期戏剧中隐含犹太性的原因。首先,犹太民族悲惨的历史遭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的反犹大屠杀是阿瑟·米勒在中期戏剧中进行隐含犹太性书写的主要原因。其次,美国多元文化对阿瑟·米勒造成同化危机与身份困惑,也是其进行隐含犹太性书写的重要原因。最后,阿瑟·米勒为社会服务的戏剧观也对其中期戏剧中隐含的犹太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一方面分析了阿瑟·米勒中期戏剧隐含犹太性的艺术表达,其在戏剧创作中借鉴了《旧约》的艺术特色,在文本内容上,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在语言上,继承了《旧约》小说化倾向的叙述语言。另一方面分析了阿瑟·米勒中期戏剧中隐含的犹太性具有认同犹太民族文化、寻找民族文学出路的深远意义与现实价值。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迎来了史上最佳的战略发展契机,农民的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日益提升。但是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发生调整与重构的背景下,一些社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尤以环境问题最为突出。为了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表达环境利益诉求,环境信访成为了农民维护环境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与一般信访问题一样,农民的环境信访通常陷入“治访循环”的怪圈之中,并且环境信访对
学位
农村是重要的基层组织治理和管理单元,在新时代承载着自治、管理、服务等功能越来越多,当前村庄治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村庄突出问题,实现村庄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国家宏观政策要求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向多元化和融合性方向发展,探索有效的治理方式。学术界基于中国的复杂性,提出应该走差异化的道路。不同地区的村庄在改革实践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不同的体制改革路径探索。从国家政策中的因地制宜到学术界的差异化道路再到现实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着重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产业兴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特色农业作为一种区域特色型的现代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转型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选择。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职能作用。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是联系上级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研究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职能问题对有效完善乡镇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学位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省代表团的审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提出,山东“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经略,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筹划”和“治理”。经略海洋,意味着对海洋注重规划引领和综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山东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重要指示,勉励山东要把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做好。党中央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目前国内的权益诉求渠道主要包括三大类——司法机制、人大和政协机制、信访机制,其中信访机制是群众在实践中更加倾向的一种。信访制度的设置初衷也是为人民群众的权益提供诉求渠道,着重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提供途径。因此,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探索社会信访问题的发展路径,以此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社会的稳定提供重要指导和参考。  国家对信访制度的建设也非常重视,一直致力于拓宽沟通渠
学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群众最富有经验和智慧,群众拥有最实际和丰富的知识,只有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领导群众向前进。本文紧紧围绕群众观这一核心范畴,阐述了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创
学位
“新媒体”的崛起,使得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即网文生态现状发生了变化,身为其中一环的批评的本体、主体、对象因此发生了转变。因此,传统的网络文学批评框架体系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具体到网文上,就是要“在场”介入观察,提炼“微时代”背景下最新的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状况,观照其对网文文本形态的影响,以及因为同步变迁的网文批评的特征变化,并通过观照这些新媒介中暗含的经验思路与实践渠道,对当下网络文学
本论文以周济评清真词“钩勒”说为研究对象,围绕周济的词论、清真词的艺术特征以及后世各家对“钩勒”意义的阐释展开论述。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周济的词学思想进行整体考察,包括周济以“出”“入”说来改造张惠言的“寄托”说,通过提出“词亦有史”的观点来推尊词体,以及选取了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四家词,为填词者指出由浅入深的学词门径。在此基础上,第二节展开有关周济清真词“钩勒”说意涵的具体讨论,
学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类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和反应已经成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大事。面对危机四伏的生存状态,人类开始积极审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这种生态式的绿色思索考验着人类的生态智慧,也引发出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具体到戏剧理论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态戏剧(Ecotheater)作为一种戏剧思潮和戏剧类型,在生态批评的发源地和研究中心美国悄然
学位
加勒比海地区小说研究肇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初,中国文学研究对这一地区的关注由来已久,有丰富的前人经验可以借鉴,本文承这一研究脉络,将目光聚焦于加勒比海地区新生代作家阿莱西亚·麦肯齐的小说创作,运用一定的后殖民理论,发掘阿莱西亚·麦肯齐小说创作的地区特性与时代特性,展现其虽然年轻但丰富的人生经历与体验,进而审视其创作潜力,阿莱西亚·麦肯齐将会是向世界文学大厦不断垒砌石砖的当代力量。  本文共分三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