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俄语言接触中俄语对汉语的影响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swhzx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接触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论文以社会语言学的语言接触理论为依托,从共时和历时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对比方法,并通过语料库的使用,就汉俄语言接触中俄语对汉语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论文首先对语言接触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进一步的探索,然后对汉俄语言接触的历史、特点、结果进行了综述。论文指出:1917-1960年间的汉俄民族“亲密接触阶段”是汉俄语言接触最频繁的阶段;汉俄语言接触具有多样性、爆发性、不平衡性三大特点;汉俄语言接触总体上停留在语言影响阶段,但是影响已经包括“表层影响”和“深层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讨论了汉俄语言接触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首先在提出俄源词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俄源词的借入情况、借入渠道及传播方式;继而对俄源词的汉化作了条分缕析;最后重点探讨了俄源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俄源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充实汉语常用词汇;第二,增加大量俄源文化词;第三,增加部分俄源语素;第四,排挤部分其他语源的外源词;第五,增加部分富有表现力的短语或俗语;第六,造成部分暂时性词汇混乱现象。论文还对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讨论词法层面俄语对汉语的影响。词法层面俄语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语构词法方面:一是促进汉语多音节化;二是促进汉语词缀化;三是促进汉语词组词汇化。   第四章讨论句法层面俄语对汉语的影响。俄语句法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不仅仅是进一步促进汉语中长定语、长状语等附加成分的使用以及句法成分的共用等等,更为主要的是促进部分特殊的欧化句式在汉语中的产生和兴起。经论证,受到俄语影响而产生和兴起的汉语欧化句式主要有:对比关系句式“如果……那么……”、形容词最高级外延扩大化句式“最……之一”、程度结果关系句式“如此……以至……”等。   第五章讨论语义层面俄语对汉语的影响。在汉俄语言接触中,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冲击,俄语也给汉语语素或词带来了部分俄源义项。从俄源义项的引进方法来看,大致有“仿译引进型”、“移植引进型”两种。产生仿译引进型俄源义项的汉语语素或汉语词,主要有“红”和“红色”、“赤”和“赤色”、“白”和“白色”、“黑”和“黑色”、“软”和“硬”、“计划”、“角”、“宫”等:产生移植引进型俄源义项的汉语词,主要有汉语固有词“先进”、“五分”、“工读生”、“卫星”、“变色龙”,以及汉语日源词“同志”等。   结语部分对全文研究加以总结,并且对以后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V 得/不 C”结构历来被看作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目前的研究对“V 得/不 C”结构的看法并不一致,这种情况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本文以 2002 年
作为国民经济的动力,能源产业走向与中国宏观经济是怎样的同步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能源产业自身在发生怎样的演变?以及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随着能
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就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生活作风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
切实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重点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了这个问题,中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近代以来,随着明治维新的成功,特别是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和跻身于世界列强行列,日本就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约三千万中国人死于日军的炮火与屠刀之下
本文是站在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立场上,通过对它在“史前阶段”的一条线索——清华大学(包括西南联大)内新文学课程的发生发展、校园语境以及所取得成就,进行知识考古学式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自然主义文学大师爱弥尔·左拉,自从二十世纪初扣响了正在复苏与革新的中国文学的大门之后,在中华文化的审视下其形象几经变迁,文学地位数次沉浮:初渐中国时被视作文豪、导师而受
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以“文学审美特征”为逻辑起点,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呈现及文学接受的审美观照等问题,纠正了以往单一认识论文论体系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