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空间场的界面设计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性空间从人类文明伊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而经历了不同的演变阶段,从崇拜自然、神明到转向人类自身,从求助于外到思考于内,纪念行为本身也在发展中逐渐更加精神化和人性化。近年来有关纪念性建筑或纪念性空间的相关研究逐渐兴盛,但研究的主体流于外在。  二十世纪初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研究,随后发展出关于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支,建筑师们意识到人的身体对于空间设计至关重要,只有体验和感知才能激发出真正的空间内涵,这些为场所精神和空间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纪念性空间场不同于其他功能性空间,具有很强的精神诉求,其生成机制包括源于记忆的本能反应、源于回忆的能动心理以及源于社会的历史印记三个层面。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纪念性精神的传达也会有所不同,依据人在其中的感受本文将纪念性空间归纳为永恒、神圣、宁静、轻快和压抑五种类型。  纪念行为通过纪念主体的心理活动达到对纪念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形成人与空间的互动和共鸣。人的感受来自于对空间场的本能反应,而作为空间之间分隔与联系的界面正是塑造不同氛围空间场的介质,是人与空间对话的纽带。根据对人的感官影响可以将构成界面的要素分为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这些要素与人的五种感觉的相互刺激作用,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感知体验。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五种不同类型的纪念性空间场,每种空间场具有自身的情感特性和界面设计原则。通过构建出由界面要素——感官——感觉——空间场的信息传递路径,将空间场的研究具体到对界面构成要素的分析,十一种有形要素和无性要素的不同选择与设计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感官体验和心理情感变化。归纳不同氛围纪念性空间场的界面构成要素手法,对纪念性空间设计、纪念精神的传达等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市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建设同新月异,而城市中心商业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地段,近二十多年来发展速度随之加快
医院建筑一直在建筑设计领域被认为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建筑类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功能空间组合不单要体现医疗流程的专业化,还要考虑其今后的动态发展趋势。本论文基于对我
新城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区域位置、经济基础、城市形象等多方面问题。滨水区优越的资源环境为新城建设提供了机遇,也为设计开发提出了挑战。  本论
建筑与城市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传统单一的从宏观到微观的作用方法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城市建构的过程,不能完全适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必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市旧住区更新改造的发展如火如荼。如何寻找合理的旧住区更新方式,在满足旧居住区更新需求的同时,缓和已经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同时实现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发
学位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哈尔滨老城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广场在城市形象、城市活动、城市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前,随着人类对矿物燃料的过度消耗引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的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三成。建筑节能设计对减少社会碳排放、能源消耗的潜力巨大,通过对太阳能住宅的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理念是我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对我国国土空间的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则是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因此加强对于主体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居民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舒适性。城市不仅仅是人口聚居地,更是为居民提供良好宜居空间的物质载体。本文以同时规划和建设的中原门户新区—
在当代建筑、景观和城市学科的交叉融合过程中,地形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已然超出传统的地形学研究范围,成为一种扩展领域的地形学。本文回溯Topography的词源意义,提出“场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