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柄菇属的分类学及该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兼论冠状环柄菇的群体遗传学

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w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中国环柄菇属(Lepiota)外形、显微结构特征和基于ITS、LSU、IGS及mtSSU等4个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探讨了环柄菇属属下分类系统及系统演化关系.利用ITS、LSU、IGS、mtSSU、EFla和BIP等6个基因片段对绿化白环蘑(Leucoagaricus viriditinctus)复合类群(过去置于环柄菇属)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了该复合群形态种与系统发育种的关系.利用ITS、IGS和mtSSU等3个基因片段对冠状环柄菇(Lepiota cristata)进行了群体遗传学研究,讨论了冠状环柄菇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根据对中国、斯里兰卡、欧洲和北美环柄菇属标本(含部分种的模式标本)的研究,共鉴定出环柄菇属(Lepiota)36个种,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6个种,并进行了绘图及描述.其中包括16个新种,即:赭鳞环柄菇(Lochraceosquamea J.F.Liang&Zhu L.Yang)、宽囊环柄菇(L. ampliocystidia J.F.Liang&Zhu L Yang)、近梭孢环柄菇(L.submagnispora J.F. Liang&Zhu L.Yang)、暗褐环柄菇(L.fusco.brunnea J.F.Liang&Zhu L-Yang)、窄孢环柄菇(L.contractispora J.F. Liang&Zhu L. Yang)、近栗色环柄菇(L.subcastanea J.F.Liang&Zhu L.Yang)、假冠状环柄菇(L.pseudocristata H.C.Wang ex J F. Liang&Zhu L Yang)、浅赭环柄菇(L.pallidiochracea J.F. Liang&Zhu L.Yang)、巨孢环柄菇(L. megaspora J.F. Liang&Zhu L.Yang)、窄囊环柄菇(L. angusticystidia J.F. Hang&Zhu L.Yang)、红褐环柄菇(L rubro-brunnea H.C.Wang ex J F. Liang&Zhu L.Yang)、褐绒环柄菇(L.brunneosquamula J.F. Liang&Zhu L.Yang)、滴孢环柄菇(L.stillispora J.F. Liang&Zhu L.Yang)、变绿白环蘑(La.viridianus J.Fhang&Zhu L.Yang)、变蓝白环蘑(La.azurescens J.F. Liang&Zhu L.Yang)和灰褐白环蘑(La.brunneocanusJ.F. Liang&Zhu L.Yang);2个新变种,即细环柄菇黑鳞变种 (L.clypeolaria var.nlgrosquamosa H.C.Wang ex J F.Liang & Zhu L. Yang) 和近栗色环柄菇双孢变种 (L.subcastanea var.bispora J.F.Liang & Zhu L. Yang);2个新组合,即:冠状环柄菇大孢变种[L.cristata var.macrospora (Zhu Lyang) J.F.Liang & Zhu L.Yang]和绿化白环蘑[La.viriditinctus (Berk.& Broome)J.F.Liang & Zhu L Yang]:5个新记录种,即:糙鳞环柄菇(L.aspericeps Murrill)、库勒环柄菇 (L.kuehneriana Locq.)、褐紫环柄菇 (L.brunneolilacea Bon &Boiffard)、锥鳞环柄菇(L.jacobi Vellinga & Knudsen)和娇柔白环蘑[La.tener(P.D.Orton) Bon]. 根据外部形态和显微结构特征,将环柄菇属划分为环柄菇组 (sect.Lepiota)、距孢环柄菇组 (sect.Stenosporae)、卵孢环柄菇组 (sect.Ovisporae)、冠盖环柄菇组 (sect.Cristatae) 和刺鳞环柄菇组 (sect.Echinatae) 5个组,给出了分组及组下的分种检索表,并给出了其近缘属白环蘑属部分种的分种检索表. 2、分子系统学研究通过4个基因片段ITS、LSU、IGS和mtSSU,运用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法、T-PTP测验、部分同质性测验和遗传距离分析方法对环柄菇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系统尚不完善,5个组均非单系,并对其盖表鳞片结构及担孢子的演化进行了推断.认为盖表结构由栅状依次向子实层状、念珠状演化;担孢子从企鹅形和纺锤形向椭圆形演化,再演化为麦角形或近三角形和近圆柱形. 3、形态种与系统发育种的关系通过ITS、LSU、IGS、mtSSU、Efla和BIP等6个基因片段对受伤或干燥后变蓝绿色的"绿化白环蘑"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环柄菇类真菌的形态种与系统发育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绿化白环蘑中包含了5个系统发育种,也即一个形态种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系统发育种.对环柄菇类真菌中不同基因片段的演化速率进行了比较和推断,显示出如下的演化速率:慢 LSU → mtSSU →ITS → (Efla、BIP) → IGS 快. 4、冠状环柄菇的群体遗传学及生物地理的关系研究运用 ITS、IGS和 mtSSU 等3个基因片段对冠状环柄菇进行了群体遗传学研究,初步探讨了冠状环柄菇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的关系.在冠状环柄菇内,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存在长距离的基因流,而且这种基因流非常普遍,因此在该种群体间无明显的地理遗传变异式样.白色的担孢子有可能进行长距离的传播,这与前人所推测的白色担孢子不宜作长距离传播的结论相反.根据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发现在冠状环柄菇复合群中,隐藏着一个有别于冠状环柄菇的新种即假冠状环柄菇,同时发现近亲环柄菇大孢变种(L.fraterna var.macrospora)属于冠状环柄菇种下的一个特殊类群.
其他文献
该文利用仿真建模、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通过计算机把教学内容、实验设备、教师指导和操作者的思考有机地融为一体,模拟了真实的实验教学过程,研制出"塞曼效应仿真实验"?
目的:对阑尾炎术后预防感染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本次分析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治疗,其
目的:探究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在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了在2017年2月-2018年6月我院接收救治的80例心肺脑复苏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
一.造成老花眼的原因rn老花眼是由于年龄增长眼睛的调节功能衰退,这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们步人中老年后会出现的视觉问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眼调节功能逐渐衰退,导致眼睛无
期刊
该文所介绍了酒店智能超媒体导餐系统,电将专家系统技术和超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系统.它结合了两者的长处,既具有超媒体的界面友好、内容丰富、浏览方便的特点,也具
目的:探讨在卵巢囊肿术患者中运用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心理干预对患者术后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将妇科60例卵巢囊肿术患者(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间)用计算机随机分组,分为:基础
该文论述数字音频广播接收机用正交频分复(OFDM)解码电路设计,包括FFT和DQPSK解调两部分.论文成果是一个以VHDL结构描述的,经仿真验证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案.OFDM电路的ASIC实现
该文研究了二元判决图的基本理论及其在逻辑验证和VLSI测试向量自动生成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概念和新算法.
本文以额济纳荒漠绿洲胡杨种群更新状况,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胡杨繁殖策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胡杨种群更新主要依赖于无性繁殖方式,其中
作者在对图象记录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图像灰度的非线性失真提出了软件模拟非线性失真校正的方法,对图像非均匀度失真提出电路(软件)与光路相结合的校正方法;在解决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