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疼痛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受到普遍关注,而且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考虑到面孔吸引性对疼痛共情的影响,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将更有利于了解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因此,本研究通过三个不同手段的实验来研究面孔吸引性对疼痛共情认知神经机制的影响。实验一,采用简单的疼痛等级评定任务,判断在不同面孔吸引性条件下,各种实验条件下疼痛评定等级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选用4*2*2实验设计(图片刺激类型,疼痛类别以及呈现时间),探讨面孔吸引性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面孔刺激来说,吸引性越高,被试对疼痛图片的刺激的评定等级越低,也就是越丑越疼这种趋势,差异显著;同时呈现时间的长短并不会影响这种趋势的出现。实验二,采用ERP技术来考察面孔吸引性对疼痛共情的时程上的影响,ERP实验结果不同的面孔吸引性对早期大脑前部的N1成分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这说明面孔吸引性是调控疼痛共情的自下而上的加工;不同的面孔吸引性对晚期的P250-350成分上表现出差异不显著,这又说明面孔吸引性是符合早期评价模型,也就是调控发生在早期的自动的情绪分享阶段,而不是后期的认知调节阶段。实验三,采用fMRI技术来考察面孔吸引性对疼痛共情在神经连接上的影Ⅱ向。实验结果发现,在吸引性的主效应的结果发现,额上回(sFG)和颞上回(SMG)的显著激活。兴趣区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对于扣带回(ACC)脑区来说,在丑-疼条件下的激活强度最大,而且吸引性越高,激活越弱;对于脑岛而言,丑-疼的条件下,激活强度最大,接着是美-疼条件下,最后再是一般-疼的条件下;对于辅助运动区而言,美-疼的条件下的激活强度最大,而且吸引性越高,激活越强,趋势与ACC的激活正好相反;对于颞上回(sTG)而言,三种条件下,激活强度无差异,而这些都是疼痛矩阵的情感成分。因此,面孔吸引性对疼痛共情的影响主要在于疼痛矩阵的情感成分而不是感觉运动成分。综合实验一二三,可以看出,面孔吸引性对疼痛共情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面孔吸引性越低,被试感受到的疼痛强度更强,同时主要影响阶段可能是在早期情绪分享阶段,另外磁共振阶段又对这个影响在脑定位上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可能是疼痛矩阵中的情感成分反应了这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