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山油田花场区块随着注水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目前该区块已经凸显出三个比较明显的矛盾:1.由于平面的非均质性较强等因素,导致部分注采井组见效差异大,部分油水井的水驱效果较差,治理困难;2.流一段纵向上各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强,笼统注水层间差异大,容易造成单层突进。高渗透层吸水强,低渗层吸水少或不吸水,对应油井受效差;3.受储层污染及物性较差等因素影响,花场断块部分注水井压力高、注水困难,影响注水开发效果。为了解决这三个矛盾,本论文对测井、岩心分析、试油等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流一段油层孔、渗、饱、泥解释模型,其中孔隙度模型符合率90.17%;渗透率模型符合率70.7%;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研究区131口井孔、渗、饱、泥的计算,通过油水判别图版及常规测井曲线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完成了研究区油水层的识别,油水层判别符合率达92.86%,判别图版精度达85%。在测井解释的基础上,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层内、层间、平面及隔夹层的研究,从而为改善油田水驱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本文结合地球物理学、沉积学、岩石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工区内目的层的储层参数计算,油水重新识别,得出花场区块流一段可划分为5个油层组,其中I油组泥岩发育未划分小层,Ⅱ、Ⅲ、Ⅳ油组各划分为8个小层,V油组可划分为10个小层;花场区块流一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有效孔隙度平均14.2%,水平渗透率平均46.55×10-3μm2,属于中孔中渗储层;根据四性关系分析确定流一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孔隙度为10%,渗透率为0.75×10-3μm2;利用容积法计算6个断块石油地质储量为795.39×104t;根据地质统计法计算得到花场区块II、Ⅳ油组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属于中非均质程度,Ⅰ、Ⅲ、Ⅴ油组非均质性较强,属于强非均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