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英语“表量结构”,其句法表现形式一般为“a/an+N1+of+N2”,从概念内容上看,是对名词N2进行有界化的结果。如:a piece of cake,a cup of water中,人们为了对名词N2如cake和water进行有界化,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借用另一个名词N1如piece和cup,为N2施加一个边界,即,N1对N2进行赋界,于是就形成了表量结构。围绕英语表量结构,前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英语“表量结构”,其句法表现形式一般为“a/an+N1+of+N2”,从概念内容上看,是对名词N2进行有界化的结果。如:a piece of cake,a cup of water中,人们为了对名词N2如cake和water进行有界化,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借用另一个名词N1如piece和cup,为N2施加一个边界,即,N1对N2进行赋界,于是就形成了表量结构。围绕英语表量结构,前人分别从表量义名词、表量义名词与其他名词的搭配以及有界无界等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有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厘清,如:在英语表量结构“a/an+N1+of+N2”中,表量义名词N1与另一名词N2之间组构的规律性是什么?其认知动因又是什么?为什么一个物质名词,传统上被认为是不可数名词,也可以被识解为可数名词?例如water为不可数名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既可以说a cup of water,也可以说a water?同样,一个可数名词,也可以用作不可数名词。例如:sheep为可数名词,一般说a sheep,但随着视距的扩大,看不到单独的个体sheep,只看到一大片都是sheep,于是有了a herd of sheep,此时,sheep已具有了不可数的性质。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借助界性识解来做进一步研究,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英语表量结构的形成动因是什么?第二、在英语表量结构“a/an+N1+of+N2”中,N1具有什么样的语义特征?第三、英语表量结构“a/an+N1+of+N2”中,N1和N2的组构规律如何?朱叶秋和陈新仁(2015)提出“界性识解”,并分析名词可数性的使用,特别是误用情况及其发展特征,借以考察名词界性对名词可数性使用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对“界性识解”的定义及阐释力进行充实。“界性识解”是通过识解使事物边界发生改变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即通过识解的三个维度(辖域、视角、突显),对事物施加边界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常常要对事物进行有界化。对于没有清晰边界的事物,人们需要施加一个边界,以使之有界化;对于已有清晰边界的事物,人们可以采用原有的边界,也可以人为施加一个本不存在的边界。在界性识解的作用下,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表现在自然语言中,同一个名词,既可以用作可数名词,也可以用作不可数名词。在界性识解框架下,英语表量结构的形成是N1对N2施加边界的结果。当N2(如sheep)为有界事物时,人们既可以采用原有的边界,直接使用a sheep,此时,我们把视角聚焦于单个的sheep,其直接辖域为独立的个体sheep,突显一个个的sheep;也可以通过变换视角改变其直接辖域,此时,在最大辖域里,单个的sheep失去了清晰的边界,变为了不可数,但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需要得到一个有边界的语言结构,于是,就借用了另一具有表量义的名词herd,使失去了清晰边界的sheep,重新获得一个边界,即N1对N2进行赋界,就形成了一个表量结构a herd of sheep。此时,突显的是一群羊,而非单个的羊。同样,在界性识解框架下,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名词也可以获得一个边界,由不可数变成了可数。如:water一般被认为是不可数名词,为了给water施加一个边界,使之有界化,通常需要借用另一个具有表量义的名词,如cup,形成a cup of water。同理,我们也可以把直接辖域扩大,不局限于从一个湖中取出来的一两桶水,而把一个湖中的水当作直接辖域,此时,以湖的自然边界为界限,整个湖中的water就可以说成a water。可见,在界性识解框架下,事物的边界是人为施加的结果,在界性识解作用下,事物的边界可以通过辖域的变化、视角的转变和突显的不同而改变。表现在自然语言中,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并没有清晰的界限,随着施加的边界不同,两者可以相互转换,其表现形式一般为表量结构。在英语表量结构“a/an+N1+of+N2”中,我们对N1的语义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根据语义一致性,N1的概念意义与N2是直接相关的;另外,在隐喻和转喻的作用下N1与N2是间接联系的。在对英语表量结构“a/an+N1+of+N2”进行研究,还需进一步分析N1和N2二者之间互相选择的规律,主要有以下三点:(1)语义相似性;(2)类比相似性;(3)联想意义。对N1语义特征的分析以及N1和N2二者之间互相选择规律的探讨,为我们接下来进一步解释英语表量结构“a/an+N1+of+N2”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提出了“置陈布势”的绘画理论,对中国人物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置陈布势”讲究画面中背景道具的放置与整理,人物体势的安排与设计,“置陈”与“布势”相结合使画面虚实相间,节奏明确,丰富而不失统一,将其运用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画面能够呈现出意境与思想情感。在创作工笔人物画《快乐时光》的过程中对“置陈布势”的布局理念进行充分的运用,从画面中的人物设计与背景安排,虚实空间与整体连贯、
工笔人物画中的情感是画家赋予作品的主要意义,这种情感具体的视觉表现就是绘画语言的传达。在一幅人物画作品中,画面的人物形象、构图、线条等都会影响作品情感的表达,因此这些因素既是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绘画语言,也是作品情感传达的重要途径。情感是绘画创作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抛开情感谈艺术,艺术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本研究尝试以笔者毕业创作《幻·梦》系列为例来探究工笔人物画作品中情感的表达,从创作中具体分
肌理技法是一种多样化的形式语言,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技法产生不同效果。将肌理技法应用到工笔人物画中,有助于丰富画面的意境美、强调画面的形式美、突出画面的真实美,以此产生新的视觉美感。通过分析肌理技法的产生与发展,以肌理技法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具体体现,剖析各类材料在工笔人物画中所产生的肌理效果,将肌理技法合理的运用到毕业创作当中,以肌理技法在创作中的实践效果来论证肌理技法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可以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国家软实力。但是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埋没在民间,因地域等因素限制,普通人无法接触到,还有些非遗因无人传承或其他原因无法传承而逐渐消亡了。纪录片作为影像传播的重要方式,已成为记录、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记录非遗的声音、图像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情感等,使其得以保留下来,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
纪录片作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的影视艺术表达形式之一,肩负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中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诞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现实生活和现实中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随着时代进步和人类社会的更迭,不断加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将生活理念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研究中,不仅深化民众对生活的思考,还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纪实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进步,为人类活动提供正确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域的传统习俗都各有特色,在笔者的家乡就一直延续着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文化——踩高跷,充满丰富的乡土气息与传统情感。笔者着眼于对家乡传统民俗的热爱,选取家乡庙会中的高跷人物形象,寻求用工笔人物创作的方式,表达笔者对具有乡土气息踩高跷表演的独特情感,希望通过对工笔画语言的探究,把民俗题材中的高跷人物与工笔画创作方式结合,寻求恰当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表现出具有特色的踩高跷艺术
我国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界定:“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物、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的转型中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严峻的挑战。国家和社会已经逐渐意识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近年来,影像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习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对文化自信的多次强调,充分说明了坚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同理作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凝结于三晋大地的山西手工酿醋文化理应受到保护,但传统手工酿醋这一技艺,因其纯手工的制作模式难以适应当今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无法与机械化酿醋工厂竞争,从而导致传统手工酿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严冬。纯手工酿醋面临失传的窘境,亟需对其
王立平为87版影视作品《红楼梦》创作的声乐组曲自问世以来,俨然成为音乐艺术版的《红楼梦》,人们心中最美的红楼之音。这部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民族音乐完美融合的典范,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韵味独特。在演唱实践中,要充分展现作品深刻的艺术思想和古朴雅致的艺术格调,对其润腔进行深入分析和实践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因此,本文以“润腔”这一表现手法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红楼梦》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诗词曲调中的
《枫桥夜泊》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唐代同名诗篇为素材创作的一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古筝作品。作曲家通过独特的定弦手法及民族音乐素材表达了诗中所蕴含的孤寂忧愁的情感。本文先从作品中混合式定弦、多元化的结构设计、民族性的音乐素材来凸显筝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后阐述了筝曲《枫桥夜泊》演奏技巧(小撮、弹与摇的结合、点奏、快速指序)的运用方法和内在规律。希望通过此论文研究,为演奏该作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