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压电碰撞传感器能够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将被测物体的加速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信噪比高及无需外部供电等优点,是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的核心部件。通常,压电碰撞传感器由压电陶瓷、绝缘材料与弹性基底依次连接形成密封结构,在惯性载荷作用下多层复合结构将产生复杂的机电耦合变换过程。因而,要实现高精度压电碰撞传感器的设计,需要建立其准确的机电耦合系统分析模型。目前研究中,忽略了由压电效应产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9302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电碰撞传感器能够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将被测物体的加速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信噪比高及无需外部供电等优点,是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的核心部件。通常,压电碰撞传感器由压电陶瓷、绝缘材料与弹性基底依次连接形成密封结构,在惯性载荷作用下多层复合结构将产生复杂的机电耦合变换过程。因而,要实现高精度压电碰撞传感器的设计,需要建立其准确的机电耦合系统分析模型。目前研究中,忽略了由压电效应产生的自感应电场对传感器的后向耦合力,使得相应模型难于准确预测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压缩型压电碰撞传感器机电耦合特性做出相关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建立了压电式压缩型碰撞传感器八自由度等效动力学模型,利用状态空间方程法搭建SIMULINK数值仿真模型,采用四阶龙格库塔算法计算八自由度等效动力学模型在半正弦脉冲激励下的响应,结果与有限元仿真一致;(2)建立了考虑压电陶瓷自感应电场的压电碰撞传感器机电耦合理论模型,计算了冲击载荷作用下传感器的动态响应和电荷灵敏度,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表明,不考虑自感应电场时,前、中、后三个电压峰值对应电荷灵敏度理论与仿真误差依次为65.68%、15.42%、30.42%;考虑自感应电场时,前、中、后三个电压峰值对应电荷灵敏度理论与仿真误差分别降低至10.88%、7.71%、0.32%,计算精度较不考虑自感电场影响的模型有显著提升,验证了所建立的考虑自感应电场的压电传感器分析模型的准确性;(3)系统分析了传感器电荷灵敏度影响因素。电荷灵敏度与冲击载荷幅值大小无关,传感器性能稳定;与载荷作用时间有关,外载荷作用时间转换频率越接近传感器固有频率,对应电荷灵敏度越高,但共振现象影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在幅值8000g,作用时间为10μs的冲击载荷作用下,压电材料为PZT-5H且厚度为0.5mm时,电荷灵敏度最高。
其他文献
燃油(柴油和汽油)是重型运载工具与装备的主要供给能源,其成份中含有水分会直接影响动机性能,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事故损失。由于油品成分复杂,若使用专用仪器设备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检测不仅耗时,而且不能在线监测,难以满足车载油品安全的检测的需求。为此,本文开展安全、高效、高精度、小型化的车载柴油含水量检测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含水柴油在红外波段的光谱吸收理论模型,研究了柴油样品中的C-H、H
随着我国远洋贸易范围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强大的海防力量;复杂绵长的海岸线,也需要快速机动的航空母舰对各类事态做出及时有力的反应,以此来提升国家安全保障。然而平战两用的航空母舰却需要强大殷实的国民经济做后盾。正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力量的积累和储备,才使航母发展逐渐走进国民的视野,也越来越受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海事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的研究青睐。由于我国航母研发起步晚,跟美英法等
承载式车身结构常由薄壁梁简化而成,梁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车结构力学性能,故梁截面对轿车白车身刚度有直接影响。在概念设计阶段对梁结构进行有效设计,对于提高车身刚度、保证车身结构性能以及整车轻量化设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室的薄壁梁截面形状极其复杂,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考虑其力学性能,还需符合制造加工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工艺约束。本文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对截面形状约束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目前车身薄壁
负泊松比蜂窝具有特殊的力学性能,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轻量化微结构材料。作为负泊松比蜂窝的一种,三维内凹蜂窝比传统二维内凹蜂窝具有更优异的性能。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三维蜂窝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本文基于实验、数值仿真和理论分析对一种三维内凹蜂窝在压缩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模式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了压缩速度对结构变形模式的影响,以及结构尺寸参数对其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迅速减少,这使船舶在北极航道的航行成为可能。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表明,北极地区储存着超过十分之一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和约三分之一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未来若要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则需要使用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在二十一世纪中叶之前北极地区仍会存在大量冰山,在这种背景下,一旦FPSO与冰山发生碰撞,不仅会对船舶自身结构造成严重的损坏,还可能造
随着大数据背景下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已成为新时代汽车的重要特征及趋势之一。基于视觉传感器的环境感知及深度学习相关方法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一方面,由于双目视觉同时具有单目视觉的识别能力以及类似激光雷达点云的精确测距能力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将以深度学习为工具研究基于视觉的路面复杂信息感知,以提升行车的安全性与乘坐舒适性。另一方面,研究以深度学习为工具的基于单目视
驾驶员随意变更车道行为一直是威胁交通安全和造成交通堵塞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法律法规很难对随意变更车道行为加以限制。因此,有必要从科学研究角度分析换道操作,研究兼顾安全性和交通效率的自主换道技术,以减少变更车道引起的交通事故和人员财产损失。本文首先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智能车辆换道技术的相关研究,然后分析了换道过程,将换道任务分为换道决策、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三个方面,并依次对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针对换道
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对零件成形性的快速估计是必不可少的,增量法在这个过程的计算机建模需要大量参数,如毛坯形状和尺寸等,这些都会显著影响成形后零件的质量。由于无法确定详细的设计参数,因此可以快速验证给定零件成形性的逆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传统的一步逆和多步逆成形方法都是基于有限元法(FEM)建立的,尽管这种方法有许多优点,但FEM分析所需要的大量时间都被花在了网格生成阶段,这严重制约了有限元技术的发展
高度竞争之下的汽车产业,大幅度缩短新车身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已成企业生存的必需。但截至目前,车身及车身零部件曲面模型的建立仍是一个极为耗时的手工过程。一方面,复杂的设计约束和CAE分析优化令曲面模型处于持续性的修改中;另一方面,复杂车身曲面模型的建模机制在模型变更中难以保证可靠性和稳定性,车身曲面模型由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复杂曲面操作序列组成,每步操作成功与否依赖于上一步操作的质量,而本次操作生成
船舶和海洋结构物因长期暴露于恶劣的海洋环境中会不可避免的受到腐蚀侵蚀。船舶与海洋结构物主要为碳钢及低合金钢,其最为常见的腐蚀损伤类型为均匀腐蚀和点腐蚀。均匀腐蚀尽管腐蚀损失量很大,但因腐蚀近似均布,其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可预期;而点蚀损伤腐蚀形态复杂、深度及位置不均、内部损伤不易探查,其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不仅会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还可能改变构件尤其是受压构件的失效模式,对海洋工程结构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