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茜草科钩藤属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的干燥茎和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应用硅胶柱层析、反相(MCI)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多种分离材料和分离技术,结合MS、NMR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其次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GT-3、GT-4、GT-5、GT-6、GT-16,采用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最后对黔产钩藤不同部位中钩藤碱与异钩藤碱,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比较药用部位与非药用部位的差异。以钩藤碱、异钩藤碱为对照品,采用CAPCELLPAKCI8(4.6mm×250mm,5μm)色谱柱,乙腈-0.1%三乙胺水溶液(1%磷酸调pH=9)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45nm,柱温30℃,进样量10μL,进行生物碱的含量测定。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0nm下,进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从钩藤茎和叶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鉴定和确定了2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4个黄酮类化合物、1个蒽醌类化合物、2个脂肪酸类化合物、4个萜类化合物、1个甾体类化合物、1个香豆素类、2个其他类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4个为首分化合物。化合物如下:3,4,5-三甲氧基苯酚(GT-1)、东莨宕素(GT-2)、异去氢钩藤碱(GT-3)、去氢钩藤碱(GT-4)、Vallsiachotamine(GT-5)、钩藤碱(GT-6)、异钩藤碱(GT-7)、葡萄糖(GT-8)、二十八烷醇(GT-9)、β-谷甾醇(GT-10)、三十烷酸(GT-11)、2-methyl-5,7-dihydroxy-chromon-7-O-β-D-glucopyranoside(GT-12)、齐墩果酸(GT-13)、槲皮素(GT-14)、常春藤苷元(GT-15)、山柰酚(GT-16)、(6R,9R)-9-hydroxymegastigman-4-en-3-one(GT-17)、熊果酸(GT-18)、表儿茶素(GT-19)、大黄素甲醚(GT-20)。其中GT-1、GT-9、GT-11、GT-17为钩藤中首次分离得到。选取GT-3、GT-4、GT-5、GT-6、GT-16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GT-4、GT-6、GT-16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HEL、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人黑色素瘤细胞株WM9抑制作用不明显或没有抑制作用,GT-3对HEL细胞有较弱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17.96μmol/L。GT-5对HEL细胞有微弱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73.01μmol/L,对K562细胞有较弱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16.45μmol/L。钩藤碱与异钩藤碱分离良好,线性、重复性以及回收率均符合要求。钩藤碱及异钩藤碱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均为皮>茎带皮>带钩茎枝>叶,而茎薄壁组织与木质部未检测到钩藤碱与异钩藤碱。芦丁对照品在0.343μg/mL-2.05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0.3896X+0.03(r=09994);加样回收率为96.34%,RSD=2.17(n=6);钩藤不同部位中皮的含量最高,为196.26μg/g。薄壁组织含量最低,为38.70μg/g。不同部位由高到低依次:皮>叶>带钩茎枝>茎带皮>木质部>薄壁组织。
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黔产钩藤非传统药用部位化学成分与质量分析研究的内容,钩藤非传统药用部位与药用部位在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分布上具有相似之处。对非传统药用部位进行开发利用,不但可以提高钩藤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避免环境污染,还为贵州钩藤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从钩藤茎和叶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鉴定和确定了2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4个黄酮类化合物、1个蒽醌类化合物、2个脂肪酸类化合物、4个萜类化合物、1个甾体类化合物、1个香豆素类、2个其他类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4个为首分化合物。化合物如下:3,4,5-三甲氧基苯酚(GT-1)、东莨宕素(GT-2)、异去氢钩藤碱(GT-3)、去氢钩藤碱(GT-4)、Vallsiachotamine(GT-5)、钩藤碱(GT-6)、异钩藤碱(GT-7)、葡萄糖(GT-8)、二十八烷醇(GT-9)、β-谷甾醇(GT-10)、三十烷酸(GT-11)、2-methyl-5,7-dihydroxy-chromon-7-O-β-D-glucopyranoside(GT-12)、齐墩果酸(GT-13)、槲皮素(GT-14)、常春藤苷元(GT-15)、山柰酚(GT-16)、(6R,9R)-9-hydroxymegastigman-4-en-3-one(GT-17)、熊果酸(GT-18)、表儿茶素(GT-19)、大黄素甲醚(GT-20)。其中GT-1、GT-9、GT-11、GT-17为钩藤中首次分离得到。选取GT-3、GT-4、GT-5、GT-6、GT-16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GT-4、GT-6、GT-16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HEL、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人黑色素瘤细胞株WM9抑制作用不明显或没有抑制作用,GT-3对HEL细胞有较弱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17.96μmol/L。GT-5对HEL细胞有微弱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73.01μmol/L,对K562细胞有较弱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16.45μmol/L。钩藤碱与异钩藤碱分离良好,线性、重复性以及回收率均符合要求。钩藤碱及异钩藤碱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均为皮>茎带皮>带钩茎枝>叶,而茎薄壁组织与木质部未检测到钩藤碱与异钩藤碱。芦丁对照品在0.343μg/mL-2.05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0.3896X+0.03(r=09994);加样回收率为96.34%,RSD=2.17(n=6);钩藤不同部位中皮的含量最高,为196.26μg/g。薄壁组织含量最低,为38.70μg/g。不同部位由高到低依次:皮>叶>带钩茎枝>茎带皮>木质部>薄壁组织。
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黔产钩藤非传统药用部位化学成分与质量分析研究的内容,钩藤非传统药用部位与药用部位在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分布上具有相似之处。对非传统药用部位进行开发利用,不但可以提高钩藤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避免环境污染,还为贵州钩藤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