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和巩膜外环扎+垫压手术前后屈光参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变化可能的原因和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02月在我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成功施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40例共40眼,其中15眼行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垫压组),25眼行巩膜外环扎联合垫压手术(联合组),分别在术前1-2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测量其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分别比较垫压组、联合组手术前后结果的变化情况及两组之间结果的变化情况,对同一组内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手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对两组手术之间相同时间节点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对年龄、性别、近视程度等可能影响最佳矫正视力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近视程度和在手术前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巩膜外垫压手术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垂直曲率、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平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1周相比,角膜垂直曲率、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角膜水平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外环扎+垫压手术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水平曲率、角膜垂直曲率、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1周相比,眼轴长度、角膜水平曲率、角膜垂直曲率、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垫压组与联合组术后相比,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眼轴长度与术后视力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垫压手术,手术后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眼轴长度增加、前房深度变浅、角膜垂直曲率变大,且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角膜垂直曲率仍延续该变化趋势,而眼轴长度、角膜水平曲率变化则趋于平稳;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环扎联合垫压手术,手术后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眼轴长度增加、前房深度变浅、角膜水平曲率变小、角膜垂直曲率变大,且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垂直曲率仍延续该变化趋势,而角膜水平曲率变大;3.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和巩膜外环扎联合垫压手术相比较,联合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的变化更明显;4.对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尽量选择单纯巩膜外垫压术;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