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理雅各(1815-1897)是著名的苏格兰近代文献翻译家,伦敦教会传教士。他曾任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在译介中国经典古籍以及改革香港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抱着一种尊重与包容的心态,理雅各是最早从事孔子及其学派研究的学者。沿袭注释《圣经》的严肃态度,理雅各在译介中国经典,为西方汉学的发展及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收录于《中国经典》及《东方圣书》两个系列,包括以《四书五经》在内的儒家典籍、《道德经》、《庄子》及其他道家经典的翻译。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于2004年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其哲学依据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与选择学说。胡教授认为翻译实质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该理论的基本理念包括: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积结果。翻译适应选择论包括四个次级理论:翻译过程为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原则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译评标准则包括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被称为儒学初学入德之门。宋代程颢、程颐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加以改编,使之独立成篇。南宋时朱熹编撰《大学章句》,分为“经”、“传”,作成章句,并将它和《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在封建社会影响极大。本文主要采用胡教授翻译适应选择理论中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来探讨理雅各对《大学》的英译,分为五个章节。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文主题部分分析理雅各的《大学》英译本如何能在当时所面临的特殊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继而研究理雅各为此而做出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角度分析理雅各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结论指出翻译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的活动,更是一种生态的活动。全文详细的分析体现出了理雅各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儒家经典的传播中做出的极大贡献。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研究理雅各的儒家经典英译以及相应的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