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发展,髋部骨折发生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由于高龄、创伤、卧床制动等原因导致老年患者骨折后有着较高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由于较高的发生率及严重的临床后果,对骨科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主要的预防措施有两种:机械性预防和药物预防。机械性预防即采用物理方法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增加血液流速,减少血液淤积,从而减少血栓的发生,常用的方法有弹力袜和静脉泵装置,其优点在于不增加出血风险,缺点是在创伤患者中应用不便,并且其疗效尚未取得一致意见。药物预防常用的有阿司匹林、肝素、低分子肝素等。阿司匹林可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发生率,但不被作为常规用药。肝素因为需严密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有出血风险、过敏反应等并发症而应用受限。目前应用最广的是低分子肝素(LMWH),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具有明显的抗凝血因子X a活性,抗凝血因子Ⅱa或抗凝血酶的活性较低。低分子肝素可抑制体内、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但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在发挥抗栓作用时,出血的可能性较小。低分子肝素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不被第4因子中和,对血小板功能亦无明显影响;对血栓溶解有间接协同作用,可用于治疗已形成的深部静脉血栓。因此,低分子肝素受到广大骨科医师推崇。但是,对于应用方法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各有支持者,有学者认为应加大使用量,每日皮下注射两次,强化预防效果。并且,研究多集中于术后抗凝方案,术前抗凝方案以及对机体失血的影响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B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每日两次,对其预防效果、手术失血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并住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共65例,纳入标准:1、同意加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所有患者均为跌倒所致低能量损伤,无其它部位骨折,无开放性伤口;3、年龄大于60岁;4、入院后即刻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VT阴性;5、既往无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排除标准:1、中、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近期有出血性疾病病史者。4、对低分子肝素成分过敏者。5、有消化道溃疡者。6、细菌性心内膜炎者。7、拒绝参加者。A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B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每日两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麻醉方法采用椎管内麻醉,于术前12小时停用低分子肝素钙,手术方法均为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固定,术后放置引流管,记录其引流量,术后12小时继续按照术前抗凝方案预防DVT,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观察其血红蛋白变化。术后一周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有无血栓形成。结果:所有患者于术后一周均无症状性DVT发生,其中A组发生患肢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5例,发生率15.6%,B组发生患肢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3例,发生率9.1%。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2,P=0.422)。两组患者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含量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间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血肿、伤口渗血增加、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平均分别为(250.8±71.7)、(269.5±60.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6,P=0.835)。结论:本研究显示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每日一次皮下注射和每日两次皮下注射并于术前12小时停用、术后12小时继续应用对手术后失血量影响无明显差异。对于预防效果,两组均无症状性DVT发生,每日两次皮下注射VTE发生率略低,但并无统计学差异,因此,临床应用应根据患者发生血栓风险程度,酌情调整应用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