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DME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对其视网膜厚度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影响,以及与视力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以为提高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诊疗效率提供参考。方法:选自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68例68眼。将患者分为三组,(1)单纯注药组:25例25眼,患者采用0.05ml雷珠单抗注射液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的治疗方式;(2)激光组:18例18眼,患者采用532激光器进行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的治疗方式,每7天一次,共4次;(3)联合组:25例25眼,采用注药+激光治疗的治疗方式,患者先玻璃体腔注射0.05ml雷珠单抗注射液(0.05mlIVR),术后3天开始进行PRP治疗,每7天进行一次激光光凝,共进行3-4次。术后随访1、2、3、6个月,通过黄斑区视网膜地形图观察,结合深度增强成像(EDI-OCT)测量,分析在不同治疗方式下DME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CRT)在治疗前后的厚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SFCT)在治疗前后的厚度、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及变化特点。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结果:1.单纯注药组:与治疗前相比较,IVR治疗后1、2、3、6个月平均CRT明显降低,SFCT值明显降低,BCVA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间CRT、SFCT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IVR后各时间点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激光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较,PRP治疗后1、2、3、6个月的CRT平均水平降低,SFCT厚度在PRP治疗的第1月有所增高,在术后第2、3、6月后缓慢降低,BCVA平均水平在术后第1月降低,在术后第2、3、6个月后平均水平逐渐提高。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间CRT、SFC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1月相比较,治疗后2、3、6月脉络膜厚度SF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BCVA总体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IVR+PRP)后,CRT与SFCT在1、2、3、6个月都明显降低,治疗后1月BCVA显著提高。CRT与SFCT在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1),SFCT在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1),BCVA在治疗前与1、2、3、6月后各个时间点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之间的CRT、SFCT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数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激光组相比较,联合组治疗后1、3、6月平均C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个月脉络膜厚度SFCT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注药组相比较,治疗前平均CRT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光组及联合组脉络膜厚度SFCT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激光组在治疗前、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之间的平均CRT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最佳BCVA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DME患者SFCT和CMT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DME患者的CRT与视力变化存在负相关性(P<0.01);DME患者的SFCT与视力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1.黄斑区视网膜地形图及EDI-OCT测量CMT和SFCT,可为DME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2.IVR可以降低DME患者CMT及SFCT,提高患者的BCVA,但需重复注射;3.视网膜光凝术可以降低DME患者CMT及SFCT,但与IVR、联合治疗相比,降低程度不明显,对BCVA的改善作用不明显;4.IVR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提高DME患者的BCVA,降低CMT及SFCT,必要时需重复进行IVR,并行补充视网膜光凝术;5.DME患者的视力下降,与SFCT并无相关性;但与CRT呈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