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重建修复对牙列缺损、缺失患者咀嚼效率与脑氧供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acedf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牙列缺损、牙列缺失患者在咬合重建修复后不同时间点对修复体的咀嚼效率、满意度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探讨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对咀嚼效率与脑组织氧供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牙列缺损、缺失患者33例,进行咬合重建修复治疗。采用吸光度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检测义齿修复前与修复后3,6个月的咀嚼效率与满意度。再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仪(TCD)和近红外线光谱仪(NIRS)分别检测患者进行义齿修复前和修复后3、6、12个月在安静和咀嚼状态下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值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cO2)值。结果:1. 修复后3、6个月患者的咀嚼效率均较修复前的吸光度值有显著提高(P<0.05),修复后3、6个月间没有显著差异。患者对修复体满意率良好。2. 安静状态下,咬合重建修复后3个月,Vm即加快,6个月后Vs和Vd也加快(P<0.05),而rScO2则在治疗后12个月才增加。3. 咀嚼运动状态下,咬合重建修复后3个月,Vs、Vm和rScO2均增加;修复后6个月,Vd也增加(P<0.05)。结论:1. 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可以提高牙列缺损、牙列缺失患者咀嚼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2. 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可以提高牙列缺损、牙列缺失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对改善脑氧供应和脑功能有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人转化生长因子-β1(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beta 1 hTGF-β1)和I型
目的:探讨在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的发病机制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
目的:运用Tweed-Merrifield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探讨应用该技术对下颌骨的影响。材料和方法:2011年7月在金州斯大林路奥索口腔(大连)收治的1例骨
研究背景牙周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我国牙周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牙周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牙周病的诱因之一。苯妥英钠(Phe
目的 选择和控制支抗是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传统加强支抗的方法在临床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对于一些患者依从性差或需要极大支抗的病例,传统的支抗手段往往难以满足治疗的
釉质脱矿是龋病发生发展最直接的原因,而早期未成洞釉质龋可通过再矿化作用而终止发展并被修复.天然药物资源广阔,已证明多种天然药物具有抑制致龋菌生长、粘附、产酸、产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