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判文之文学性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uobo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判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的实用文体,长期未能得到学术界的足够关注,事实上,判文是特定的社会文化机制下各种文化因素有机融合的产物,于唐朝得到繁荣发展,在唐代科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衍生出了较强的文学性。本论文以发掘唐代判文文学性为宗旨,从文体学、文学、法学等角度对唐代判文的文体源流、体制特点、文学性成因及其文学特质进行探讨。论文除绪论、结语外,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首先对判文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以判文的兴盛期唐代为时间节点,分析唐前判文和唐代判文的不同特点,认为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体风格上,并对唐代判文进行分期概述,认为判文在唐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其中初盛唐时期判文文风趋于一致,中唐时期判文出现散化倾向,晚唐时期则有复现骈俪之风的现象;其次整理统计唐代判文的文献收录情况,重点对前人关注较少的《全唐文》《全唐文拾遗》《全唐文补编》中收录的判文进行统计和整理;最后根据文体功能对唐代判文进行分类并且分析其文体特征。第二章主要探讨唐代判文的文学性成因,认为判文的文学化受到了文体自身的继承演变、科举制度、御史活动以及社会风尚等四方面的深刻影响,其中科举制度的推动为直接因素。第三章着重探讨唐代判文文学特质的普遍性,认为唐判的文学性总体表现在艺术技巧、案件情节、主体情感意识等三方面。唐代判文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体现为辞章藻饰、句式多样、修辞丰富、想象丰富等特点;在案件情节的展开中,体现出虚拟性、叙事性、曲折性的特点;在主观情感的表达上,判文有意渲染、彰显人文关怀,且情感丰沛、表达充分。第四章重点探析唐代判文文学特质的特殊性,选取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拟判作品——张鷟的《龙筋凤髓判》、白居易的《百道判》作为典范作品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二者不同于其它拟判作品的风采。这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深入分析《龙筋凤髓判》的文学特色,认为《龙筋凤髓判》的文学性表现在体制精巧、词华典赡、以赋为文、感情强烈等四方面;第二部分对《百道判》的文学价值进行细致考察,认为《百道判》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骈散相间、对偶工整、用典无痕、文浅意深四方面。其中对偶和用典均采用了多种形式与方法,文浅意深又体现为为情造文和不拘声律两方面。同时,白居易判文的文风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诗歌创作思想的影响,并与之相互渗透融合。第五章主要探讨唐代判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唐代判文的演变分化问题,认为唐之后判文的动态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沿着其文体的实用性本质发展为实用性公牍;二是发展为文学性质的判文或纯文学文体。第二部分探讨唐代判文与叙事文体的关系,认为判文是公案小说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故事情节以及推动公案小说的结构定型、唤醒公案小说的逆向创作思维、暗示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乡镇政府作为履行国家行政职能最前沿的阵地,肩负着落实国家政策,建设发展乡镇的重要任务,乡镇公务员作为乡镇政府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直接的执行者。随着近年来社会的日益发展,政府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中央政府所出台的各项规定和禁令,使得整个公务员队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处于层级较低的乡镇公务员,面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工作内容和压力的增加,薪酬福利的缩减,社会外部环境的多元化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备受关注。高师院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长期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和承担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责任。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其改革的宗旨是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以接受式学习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体验式教学就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
沙飞作为中国革命摄影第—人,—度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之中,近几年才开始关于沙飞及其摄影作品的研究,沙飞对于中国摄影的影响不只是他留给我们的上千张摄影作品,还有他的摄影思想—摄影武器论和他—手建立起的《晋察冀画报》。沙飞在其短暂的摄影生涯中,不仅为新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还在摄影创作、人才培养、摄影理论等取得—系列的成就。沙飞的摄影作品不仅是宣传的武器,还为建国后我国摄影体制奠定了人才和观念基
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我们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大部分的教材仍然以“词本位”为基础理论,课后的生词翻译基本上是对译,不考虑构词因素,也不对语素和构词法进行讲解,不利于高效扩展学生词汇量,同样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因此,这种照搬了西方语言学理论而忽视了现代汉语词语自身特点的教学理论是不利于对外汉
语法作为一种语言文字应用的规律,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合理性和高效性,越来越被学生所需。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语言建构与应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被确立了下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愈发受到重视。因此,初中生的语法学习,不仅应该掌握语法规律、语法概念,更应该具备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由于“淡化语法”思想的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互动和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快、更灵活、更高效.活泼简捷的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公众的价值取向及人们对社会的关注焦点。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这些网络流行语,他们大多数对网络流行语比较感兴趣。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力,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出发研究网络流行语并将其与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相结合,研究网络流行语辅助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
本文认为,康德哲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在近代思想的背景下重建西方哲学“思有同一”的洞见,从而拯救启蒙(Aufkl?rung)的理想。近代哲学以启蒙式的主观理性为基点,将人的理性看作追求知识的工具,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主观与客观、心灵与世界、内在与超越等等的二元对立。康德则通过设定两个世界的方式试图克服这种对立。而康德重建“思有同一”的做法首先就体现在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部分,但是康德在这一部分
程度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中使用频率很高,也非常容易出错的一类。无论是日常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语交际,当人们想要表达或描写客观事物的情态、数量或性质时,都可以用程度副词来进行相应量级的阐述。留学生想要学会并掌握地道的汉语,提升汉语交际能力,必然会用到程度副词,那么他们自然需要全面而细致地掌握程度副词的意义及用法,使其汉语表达锦上添花。然而,由于程度副词自身的复杂性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其他问题,留学生在学
欧阳修是北宋散文的领军人物,他开创了用于平时自然、内容务实、形式多样的散文新风。他的散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对初中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借助欧阳修散文中的”忧国忧民”思想,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卖油翁》屡屡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性、思想性、语言风格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
由于农村基础资源的不足以及长期受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农村初中教师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上参与度较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农村初中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大部分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农村初中教师难以开展活动,学生也难以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以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以赣州市南康区农村初中为例,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南康区农村初中八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