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主动脉壁内血肿(IMH)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影响IMH预后的危险因素。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35例初次行胸腹主动脉MSCTA诊断为IM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保守治疗后行MSCTA复查者31例,介入治疗(支架置入)后行MSCTA复查者2例,保守治疗后行MRA复查者2例,前后间隔时间6天~818天,平均间隔时间126天。评估33例IMH前后两次MSCTA表现的变化情况;记录35例患者初次行MSCTA时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有粥样硬化、Stanford分型、受累主动脉直径、血肿最大厚度是否≥11mm、是否合并PAU、血肿内是否有局限性强化影等情况,根据随访复查的影像表现(MSCTA和MRA)及临床诊断,评估IMH的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上述8项指标与IMH预后的关系。结果:前后检查均采用MSCTA的33例IMH患者MSCTA表现为:①血肿逐渐缩小甚至消失、无并发症出现13例(39.4%);②进展18例(54.5%);③介入治疗2例(6.1%),支架膨胀良好,血肿吸收,并无并发症出现。18例IMH进展在MSCTA表现的主要征象:①血肿最大厚度增加3例(16.7%)②血肿范围扩大1例(5.6%)③受累主动脉直径扩张3例(16.7%)④原有PAU扩大和/或出现新PAU9例(50%)⑤进展为夹层3例(16.7%)⑥复查时血肿内出现局限性强化影2例(11.1%)⑦原有局限性强化影增多、增大4例(22.2%)⑧胸水增多或新出现胸水6例(33.3%)⑨心包积血增多或新出现心包积血6例(33.3%)。35例有随访复查影像资料的IMH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合并粥样硬化、受累主动脉直径、血肿最大厚度≥11mm及合并PAU是IMH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MSCTA作为IMH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不仅为治疗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对其预后做出较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