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来,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综观几次大的金融危机的成因,不难发现,由于信用风险而引发的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力是最大的,经济能力的恢复期最长。这不能不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对信用风险研究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金融体系在强管制下还没有出现较大的信用风险,但是随着中国的金融体系的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由于金融体系自身运行而出现较大的风险的可能性是在增强的。所以,对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的关注度也会越来越高。1974年,默顿基于期权思想提出了或有要求权理论,建立了最早的结构信用风险模型。从此,有关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在几十年内有了长足的进展。结构信用风险模型也逐渐完善成外生性的和内生性的两种。LT模型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内生的结构信用风险模型,它认为,违约边界的决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主体的资本结构,资产与负债比率,税率,违约(破产)成本,资产收益及收益波动率等,而最根本的,是由微观经济主体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追求股权最大化动机所决定。如何将包括很多复杂经济变量的理论模型应用于实际,以检验其优劣,是学术研究中面临的难题。本文首先利用该LT模型,结合使用极大似然法,将模型中的资产价值通过股权的市场价值提取出来,进而估计上市企业的预期违约概率,在解决该类模型存在的资产与债务价值不易观察和度量的不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模型其它参数的具体设定方法,筛选一定的上市公司,包括特别处理的样本公司和评级样本公司利用2008-2009年的实际数据进行违约风险的度量,主要通过预期违约率的测算,对其信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估计。分别使用两类结构模型如Merton模型和LT模型进一步对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除了上市企业的违约行为会给银行带来损失以外,银行自身也会发生违约行为,进而产生违约风险。由于我国银行上市比较晚,样本量比较少,所以在使用上述两种结构模型时,对银行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的估计方面采用了受限波动率方法,其它参数,也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合理的设定。针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股市走势,选择了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实证分析,一方面试图发现不同模型的优势或不足,另一方面,希望能更精确地测算商业银行的违约风险。无论是对上市企业,还是对上市银行来说,在某个个体违约的同时,也就必然会影响其它个体,从现实的角度看,违约存在相关性。也就是整个金融体系存在着系统性风险。在对上市企业与上市银行的违约风险进行度量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对违约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数据可得性,引入COPULA函数,通过股权收益率的相关性考察研究不同经济主体的违约相关性。考察的步骤依次是单个银行与整个银行业的资产相关性;单个银行间的资产相关性;金融行业与其它行业的资产相关性。本文通过引入CEV模型,将默顿模型进行了扩展,认为银行的系统性违约风险也表现为跳扩展的特征;同时,针对银行同业市场的结构特征,引入清算支付向量因子,构建了银行体系违约风险系数(概率)函数,提出一个定量管理系统性风险的新的理论方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违约风险的对策。总之,本文基于经典结构式违约风险模型——默顿模型,以及其最新发展的内生性构模型—LT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与银行的违约风险进行全面的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银行体系的违约风险概率函数。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推进我国对信用风险理论模型的研究,并将信用风险理论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及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