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具有广泛关联、综合性强的特点,不仅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密切,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重视,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综合功能正在逐步显现。旅游业发展已进入了“大旅游”时代,功能不断多元化,发展目标不仅包括经济目标,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目标;面向新时代,旅游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党十八大及以后提出和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给旅游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共生理论主要用于研究生物种群之间物质能量交流关系,为认识旅游业与相关各方面的关联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目前的旅游共生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和城市旅游共生、旅游产业和企业共生、旅游资源和产品共生等方面,还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框架。长期以来对旅游发展与“五位一体”各方面共生研究的不充分导致旅游业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面向旅游发展的新时代,迫切需要开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加强旅游发展与各方面的协调共生,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本文遵循“协调共生、协同共赢”理念,将旅游发展的定位提高到社会经济整体的高度,把旅游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各方面对接,提出旅游共生体系统及其协调演化的理论框架,并以京津冀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有利于实现“大旅游”管理。全文共分为研究背景与基础理论、理论构建、实证分析、结论与展望四个部分,包括八章内容,具体如下:研究背景与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首先说明了研究背景与缘起,论述了旅游共生体系统的提出过程及研究意义、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然后介绍了共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生物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含义,回顾共生理论在城市与区域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情况,综述了旅游共生相关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然后概括介绍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其他基础理论。理论构建部分包括第三、四章,提出旅游共生体系统理论及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理论。首先界定了旅游共生、旅游共生单元、旅游共生体系统、旅游共生度与共生系数等概念,在研究旅游共生的现实表现和基础动因、旅游共生关系的主要类型、旅游共生体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形成旅游共生体系统理论;然后通过分析旅游共生关系在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上演化的不同特征,提出运用共生度和共生系数判定两个维度上旅游共生关系演化状态的方法,阐释其演化机制,形成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理论。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五、六、七章,是对京津冀旅游内部共生体系统、外部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及评价的研究。首先解释了京津冀旅游共生的基础,研究了京津冀旅游行业共生体和旅游市场共生体的时空演化情况,从京津冀旅游协同过程及进展和构建旅游发展指数角度,整体上认识京津冀旅游内部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然后把京津冀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各方面分别视为单个共生单元,从共生关系、共生体的时空演化等角度分别对京津冀旅游-经济、旅游-政治、旅游-文化、旅游-社会和旅游-生态共生体展开研究;最后,对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协调演化状态和关联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分析旅游共生体系统演化中的主要风险,提出了促进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进化的对策措施。研究结论与展望部分,即第八章。该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指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发现:(1)运用共生理论把各种旅游关联现象抽象为旅游共生单元的共生关系,能够整合形成旅游共生体系统,既包括旅游内部的共生体系统,也包括对接“五位一体”各方面形成的旅游外部共生体系统。(2)旅游共生关系在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上都形成了四种基本类型的关系,任何共生关系都是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组合。(3)旅游共生体演化是共生单元通过相互适应走向协调关系的过程,实质上是旅游共生关系在两个维度上的协调演化,用共生度和共生系数指标的正负值、大小比较等标准可以判定旅游共生体协调演化所处的不同阶段和状态。(4)京津冀旅游内部共生体系统演化过程顺利,旅游行业共生体形成了一体化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旅游市场共生体正在向高水平的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演化。(5)京津冀旅游外部共生体系统整体处于明显的进化过程,表现为京津冀旅游-经济共生体和旅游-社会共生体进化良好,旅游-政治共生体和旅游-文化共生体进化较好,旅游-生态共生体进化一般;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的关联协调度,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