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后Fascin-1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并调控其迁移背景:最近的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迁移并聚集在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和纤维性瘢痕之间,具有抑制炎症和神经保护功能,但小胶质细胞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Fascin-1是一种关键的肌动蛋白捆绑蛋白,调节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粘附,但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采用小鼠胸段(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Fasc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变化;采用组织免疫荧光,对Fascin-1与脊髓的主要细胞标记物分别进行荧光双标,分析Fascin-1的细胞定位。利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PLX5622体内特异性体内清除小胶质细胞,以验证Fascin-1的细胞来源。体外利用BV-2小胶质细胞结合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观察Fascin-1对小胶质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观察Fascin-1的表达变化。结果:小鼠脊髓损伤后7-14天,Fascin-1表达显著上调(P<0.001),主要分布于损伤核心周围,且特异性表达于CX3CR1+小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14天的组织进行Fascin-1和CX3CR1荧光双标定量发现,Fascin-1+CX3CR1+细胞分别占Fascin-1+、CX3CR1+细胞总数的94.06±0.82%和87.65±1.08%。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发现,Fascin-1在GFAP+星形胶质细胞、Neu N+神经元、NG2+细胞、PDGFRβ+周细胞以及损伤核心的MAC2+血源性巨噬细胞中均不表达。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PLX5622特异性去除损伤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后,Fascin-1的表达相应降低(P<0.0001)。髓磷脂碎片体外激活小胶质细胞后,可上调Fascin-1的表达,并促进小胶质细胞的迁移(P<0.05)。使用小干扰RNA(si RNA)抑制Fascin-1的表达可显著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迁移(P<0.05),但这种抑制作用可通过加入髓磷脂碎片逆转。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不影响Fascin-1的表达。结论:脊髓损伤后,Fascin-1在小胶质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在小胶质细胞迁移和小胶质细胞瘢痕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阐明这一机制将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第二部分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M1极化能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背景: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逐渐迁移到损伤核心的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形成星形胶质瘢痕,并产生CSPG,限制炎症扩散的同时,也阻碍了轴突的生长;小胶质细胞也同样形成小胶质细胞瘢痕包绕损伤核心,而且小胶质细胞还可以根据微环境不同表现为促炎的M1极化和抗炎的M2极化。但是小胶质细胞极化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本文采用小鼠胸段(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M1型(i NOS+)及M2型(Arg1+)极化情况以及14天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位置关系。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和星形胶质细胞系(C8-D1A),利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验证小胶质细胞极化诱导,并检测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下TGFβ1的表达情况。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表达TGFβ1的情况。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并用极化的条件培养基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检测SOX9和CSPG的表达情况。设计挽救实验,验证小胶质细胞M1极化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结果:脊髓损伤后14天小胶质细胞(CX3CR1+)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均形成致密瘢痕,而且在损伤核心边缘高倍镜下两细胞空间位置紧密相邻。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不同,在损伤后3天和7天时主要是M1(i NOS+CX3CR1+)极化,分别占CX3CR1+小胶质细胞的54.3±4.4%和76.7±3.6%;而M2(Arg1+CX3CR1+)极化的小胶质细胞,在损伤后7天和14天少量表达,分别占CX3CR1+小胶质细胞的16.6±3.5%和24.9±2.8%。体外成功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并发现M1极化情况下高表达TGFβ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通过组织免疫荧光也验证了3天和7天的M1型小胶质细胞高表达TGFβ1。小胶质细胞M1极化的条件培养基可以通过上调SOX9的表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SOX9被敲低后,促进效果消失,加入TGFβ1细胞因子并不能逆转。结论: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3天和7天处于M1极化,并高表达TGFβ1。M1极化的小胶质细胞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
其他文献
目的:从分子网络切入,解析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不同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对证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NONFH患者(包括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各10例)为疾病组,10例接受激素治疗未发生NONFH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与生物分子网络分析相整合的方法,筛选NONFH不同证候相关差异基因。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v2. 0(http:/
第一部分LncRNA TUG1/miR-145-5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的临床研究引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由有毒颗粒或气体导致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引起的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COPD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
目的:甲型流感病毒(IAV)可引起全球爆发和流行,导致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气道上皮细胞是肺组织的第一道生理屏障,其对吸入性过敏原、有害颗粒和感染性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的防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紧密连接蛋白(如ZO-1)和粘附连接蛋白(如E-cad)作为气道上皮细胞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气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研究表明,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肺组织中会产
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I3K/Akt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PCa)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这些结果是有争议的。在此,我们对PI3K/Akt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PCa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meta分析。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google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PI3K/Akt通路的基因集引用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网站。检索截止日期为
研究背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特征为骨髓造血生成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其发病率高达新发成人白血病的20%。BCR-ABL融合基因目前被认为是CML发病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特征,该融合基因表达可生成具备组成性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嵌合蛋白。在CML的临床治疗中,特异性BCR-ABL抑制剂,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可注射的海藻酸钠(ALG)水凝胶,共同包载亲水性化疗药物盐酸阿霉素(DOX·HCl)和在近红外二区(NIR-II)区有明显吸收的金纳米金棒(Au/Ag NRs),从而实现一次注射,多次治疗的目的,并达到“1+1>2”的光热-化疗协同治疗NSCLC的目标。研究方法:1.金纳米棒Au/Ag NRs的制备和表征:本研究首先通过晶种法合成金纳米棒Au NRs,将还原剂DDTC共价地覆盖在
背景中风是目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性和获得性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变化,发病率进一步增加,对人们生活的质量带来巨大负担。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后者更常见,当前治疗的重点是通过静脉溶栓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进行快速再灌注,但再灌注的同时也会损害大脑组织,因此对中风可用的治疗方法极为有限,研究预防策略正朝着卒中管理的前沿发展,一些新的进展为神经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Ras
1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主要观点认为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双重作用的结局。其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多因素协同作用和多步骤的过程,在众多环境因素中如,HBV(Hepatitis B virus)感染、HCV(Hepatitis C virus)感染、含有黄曲霉素B1食物污染、水污染和酗酒等都是明显提高HCC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从遗传因
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肾脏内科现阶段最为复杂棘手的疾病之一。巨噬细胞,尤其是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激活及其介导的炎症在DN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巨噬细胞的代谢重编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巨噬细胞在不同病理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发挥不同的致病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能量代谢方式。M1型促炎性巨噬细胞更倾向于通过糖酵解获取能量。转化生长因子β活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可由肺内及肺外多种因素诱发。虽然人们不断致力于研究ARDS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ARDS的高病死率和有效治疗手段的匮乏导致其为困扰临床特别是重症临床的一个棘手的问题。ARDS的发病机制复杂不明,包括各种体内外因素诱发的来自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