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性理论认为人们利用人体或是人体部位的具体域来理解更加抽象的情感认知域。因此,体验性理论在概念化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概念源于或者是说我们理解概念是通过人体,思维和与世界相互联系的经验来实现的。近年来语言学家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找到了人体隐喻研究的新方向。这篇论文利用语料库的数据功能,分析了表示情感活动的“心、肠、胆、肝”的人体隐喻,并且利用中国独特的概念特征和文化内涵探索人体隐喻的成因。通过分析隐喻的语言-思维-文化的相互作用、理解语言,人体、概念化和文化的内在联系。本研究的方法是利用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汉语语料库的自然数据系统,采用Pragglejaz团队的隐喻识别程序(MIP)识别汉语中的隐喻。在采用MIP之后,代表情感的“心、肠、胆、肝”的隐喻表达方式单独探求,寻找其内部隐喻结构。本文还利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解释了人体隐喻的内部机制。本研究通过分析数据总结出隐喻来自于人体和人体接触的外部经验。在五脏六腑中,心是汉语概念化的中心,最能表达情感。肝比胆更容易代指生气。但是肝胆对生气的表示方法不同。在汉语中,胆是用释放“气”来表示愤怒,而肝可用“气”也可用燃烧的“火”来表示。汉语中又把肝和胆看成一个整体代表了人们的一种真诚、信赖、奉献的关系,所以,汉语语言现象充分反映了“肝和胆是忠诚的关系”这一概念隐喻。该研究表明身体经验是构建和描述情感体验活动的基础,有助于了解隐喻如何根植于人体并受文化束缚,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隐喻认知-文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