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分析汉译英翻译策略——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ange0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综合了近三年特别是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语料,根据主要汉译英策略的标准逐一选取1到2个典型例子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顺应论在汉译英翻译策略选择中的运用程度。维索尔伦(1999)的语用综论观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了顺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顺应理论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语境顺应要求在运用语言时语言选择必须和语境相互顺应;结构顺应要求语言选择综合顺应语言结构的四个层面,缺一不可;动态顺应是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核心,主要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意识顺应则强调根据说话者意识形态及心理因素变化做出的语言选择。长期以来,在国际上一直有个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问题,在国内也一直有个如何全面、准确地对外介绍自己的任务。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介绍中国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并对下一年的工作展开部署。作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政府工作报告》被广泛关注,其独特的文体和语言特色也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具备了作为研究样本的典型性和必要性。  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证实了在汉译英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一种顺应现象,从而为以后的译者提供启示:  一、在汉译英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一种翻译标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实现。  二、作为交际方的译者,在翻译政治性文献过程中进行翻译策略选择时,既要顺应原语一方的政策及交际目的又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语言环境及理解程度。  三、针对翻译的重要性和语境的复杂性,译者要更加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策略做出顺应性的动态选择。
其他文献
本文以Talmy对运动事件进行的描写和分类为基础,对英汉语的句法结构从运动事件框架的视角进行对比研究。Talmy将世界上的语言归为两类: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性语言。这一语
动词在语言表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突出反映了人类认知的特征。动词的词义对词的各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词义的研究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多义词的研
最近几年来,微博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新的工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中。它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并且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情感的新方式。在众多的微博之中,有很多幽默微博。幽默
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对二语词汇的研究就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传统的“二分法”观(知或不知)到全新的“多维度”词汇习得观,从关注学习者词汇的广度知识(词汇量)进入词汇知识
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党员的实际困难帮助困难群体党员解决长远发展问题    针对一些党员生产生活中存在实际困难、创业自信心不足、参加教育活动积极性不高等实际情况,成都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不断提高困难群体党员参加教育活动积极性。据统计,全市有7000多名困难党员得到了各级党组织各种形式的扶持和帮助,困难党员参学率达到89%。  开展交心谈心活动,解决困难群体党员的思想情绪问题。在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