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的发展、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性以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应农村发展、建设所应采取的理论、方针、政策等做了详细的论述。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农民、农村的论述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鉴于此,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我国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总结我国农村建设的成败经验,对于更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按照本文的逻辑结构,论文主要阐述如下几个方面。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农村建设的理论理论探索。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于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工人阶级与农民的关系、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土地国有化理论及农业合作化理论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总结了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俄国农村建设的成败的经验。论文的第二部分,对于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农村建设的理论、政策和实践进行了考察。首先,论述了毛泽东关于农民和农村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在此理论指导下党和政府制定的关于农村建设的政策及这些政策在中国农村的具体实践情况。指出,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道路、人民公社化道路,是不同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所应采取的方式。其次,论述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关于我国农村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及以此为基础所制定的政策与实践。指出,在农村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走小城镇建设道路,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最后,论述了江泽民关于农民和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出江泽民坚持邓小平关于农村建设的理论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论文第三部分,分析了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农村建设理论指导下实践的成败得失。具体论述了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实践中的错误和不足。理论与实践总是有一定差别的。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中都会在出现偏差,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一旦指导农村建设的理论是错误的则更加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农村实践中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借鉴。论文的第四部分,对我国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失败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了反思。指出,农村建设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理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关键是坚持人民性,尊重农民的选择,维护人民的利益。提高理论执行者的素质,改善执行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使理论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