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成语教学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学生学习成语是学好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术界对词汇大纲的成语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2010年出版的汉语国际教育权威指导性大纲《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级划分》成语收录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分析《等级划分》所收成语并整理出384个四字格成语作为研究语料,运用三种大型动态语料库分析成语的使用频次,进而分析《等级划分》的成语难度。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以往成语在词汇大纲中的占比,成语在《等级划分》中的数量有所增加,此外,从成语本体特征、教学对象特征、文化内涵等角度,分析《等级划分》词汇表的成语难度进而论证合理性问题,发现《等级划分》中的成语难度等级跨度较大,成语内容脱离实际等,这样不利于留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成语学习。在语料库的分析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与自身教学经历,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角度提出分阶段分层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本文立足整个成语教学系统的完整体系,研究结果对成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还可以为对外汉语词汇大纲的修订和成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倡议下,翻译中国文化典籍以及学术作品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通过翻译,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文化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本文是一篇关于巴蜀文化的翻译实践报告。源语文本选自段渝和谭洛非合著的《濯锦清江万里——巴蜀文化的历程》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包括秦汉时期巴蜀的商业、教育、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在本次汉英翻译实践基础上,译者发现在翻译文化学术类专著时的难点主要在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由于中英文
本文是关于《成都街巷志》的一篇汉英翻译报告。《成都街巷志》是第一部通过成都街巷生动描述成都历史文化的力作。街巷中的遗闻轶事、名人掌故充分展现了成都街巷的丰富历史和文化意义。文本中出现了大量文化负载词,这成为了翻译中的一大难点。翻译文化负载词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都潜在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费米尔的目的论注重文本的信息传达,这种信息传达不仅局限于字面信息,还应在翻
本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节选自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由四川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8月出版。该书共分为上下两册,全面介绍了成都的街巷历史及其文化,讲述了老成都的历史。在传播成都文化、讲好成都故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翻译报告所讨论的翻译原文本来自《成都街巷志》(下)652-668页,共包含10629个字,其中超过3000字都在讲述人物故事及其简介,共涉及6个与成都街巷相关的人物。基于此,本报告重点讨论人
本报告基于译者汉英翻译实践,原文选自袁庭栋先生所著的《成都街巷志》。该书记载成都近当代街巷道桥的发展变迁历程以及街道涉及的相关历史文化。翻译材料选自该作品下卷第616页至第634页,此部分所介绍的街巷多具有宗教文化背景,其中大多与佛教相关。笔者力求通过翻译实现文化的转化,借助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文信息进行处理,并对文化意象做出取舍,关注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
《官话急就篇》由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岛大八编写,是一本专门供日本汉语零基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北京官话“会话”课本。本文首先以编者宫岛大八为突破口,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其次对《官话急就篇》的编写背景、教材体例以及版本流变等教材相关信息进行介绍;然后正文部分从具体的教材内容出发,结合胡明扬的文化内容分类方法试将本教材的文化项目重新分为六大类:地理位置类,物质生活类,社会交际类,社会政治与经济类、社
本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成都街巷志》下卷部分。该书主要以近代成都的街巷命名为出发点,详细描写了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风土人情,语言平实客观,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中包含了大量独特的文化负载词,给译者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本篇翻译报告以源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重点。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并结合此次翻译实践,源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现象分可以为三大类,即物质类文化负载词,社会类文化负载词和语言类文化负载词,在纽马
中国和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韩国自古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韩语的语音也受到了汉语语音的影响,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给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汉语和韩语并不属于同一语系,所以二者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会在韩国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难点。本文通过对比汉语和韩语的辅音并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运用语音实验总结出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塞音、塞擦音时出现的偏误问题,并且找出产生这些偏误
本翻译实践报告依据翻译材料节选自袁庭栋先生2010年在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成都街巷志》。这是国内第一本从街巷文化的历史与变迁角度切入,讲述老成都的城市风情的著作,具有相当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笔者独立承担该书891-914页的翻译工作。该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成都以景物特色、街道标志特色命名的街道及与之相关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名人典故等。翻译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语音层面则体现在对文章中诗词的音律、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文化方面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各国的文学译著在中国各地随之可见,中国的文学著作也不断地走向世界。巴蜀文化作为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巴蜀文化,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播,学院将袁庭栋先生的《成都街巷志》的英译作为集体翻译任务分配给了毕业年级的学生,希望通过集体翻译,能够得到全书的初稿,为后面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无论是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还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词汇教学都至关重要。形容词作为现代汉语的实词之一,在词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其中的性质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习得情况。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从性质形容词本体及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分析性质形容词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对《成功之路·进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