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胸部肿瘤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放射性心脏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该类型患者胸部放疗后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情况的临床分析研究,讨论代谢综合征患者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与自身因素、放射物理学参数的关系,探索心脏受量、症状、心肌酶学、心电图以及心脏超声对代谢综合征患者放射性心脏损伤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胸部放疗的患者,依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筛选出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的患者,共41例。搜集患者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类型、病理类型、临床N分期、放疗期间是否遵循专科医师的医嘱接受规范代谢综合征治疗(根据相关代谢综合征指南,予以控制体重、降压、调脂、降糖等规范治疗)。在放疗前全部的患者已签署放疗知情同意书。患者均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常规分割方式照射:单次1.8-2.0Gy,周一至周五治疗5次,周末休息,放疗期间均未行同步化疗。观察患者在放疗开始前、放疗结束后以及放疗开始后3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内径、心房内径、心室舒张末内径等);心电图检查(是否出现心律不齐、ST-T段异常、长QT、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肌酶学检验(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是否出现心脏不适症状(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胸痛等)。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计算相应物理学参数,包括PTV/心脏体积比、心脏Dmean表示心脏平均剂量、心脏V5-V50表示接受5Gy-50Gy照射的心脏体积占全心体积的百分比、心脏D5-D60表示接受5%-60%心脏体积的照射剂量等。采用RTOG《放射性心脏损伤诊断标准》评价患者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情况。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Mann-Whitney精确秩和检验、Logistic模型多因素分析、Spearman分析及ROC曲线分析,对临床因素、物理学参数、心脏检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全组41例患者共有24例发生放射性心脏损伤,放射性心脏损伤总发生率为58.54%(24/41)。以上患者均为1、2级放射性心脏损伤,未发生3级及3级以上放射性心脏损伤。卡方检验分析表明:临床N分期、是否接受规范治疗与RIH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46、0.034,P<0.05);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分类与RIHD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其中接受规范治疗组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概率为46.15%,未接受规范治疗组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概率为80.00%。物理学参数的Mann-Whitney精确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发生RIHD与未发生RIHD组在心脏V20-V45、心脏平均剂量、心脏体积、PTV/心脏体积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脏V5、V10、V15、V50、V55、V60、心脏最大剂量、PTV Dmax、PTV体积不是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将以上有意义的临床因素及物理学参数进行Logistics模型多因素回顾分析,结果示:是否接受规范治疗、V30、PTV/心脏体积比是影响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4.806、4.179、3.885,P=0.028、0.041、0.049)。其中受试者工作曲线证实V30能够预测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具有中等准确性。此外,应用卡方检验分析患者的症状、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学检验改变对RIHD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症状、心肌酶学对RIHD无预测价值(P=0.187、0.326,P>0.05);而心电图对RIHD有预测价值(P=0.037,P<0.05)。对于心脏超声预测RIHD的价值,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A与RIHD相关性最大(rs值==0.669,P=0.025)。结论:1.自身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在接受胸部放疗时,按照专科医师医嘱,根据代谢综合征相关指南予以规范治疗(降压、降糖、调脂等)能够有效减少胸部放疗引起的放射性心脏损伤。2.V30、PTV/心脏体积比是影响代谢综合征患者放射性心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大PTV/心脏体积比的患者更易发生放射性心脏损伤;V30的剂量限定可以有效的减少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对预测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具有中等准确性。3.代谢综合征患者接受胸部放疗时,心电图对预测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价值,心脏超声中E/A比值与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最具有相关性。胸部放疗期间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