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C-毒死蜱和14C-吡虫啉在水稻-土壤中的分布、迁移及转化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e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选取我国水稻害虫防治中常用的毒死蜱和吡虫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关键分子骨架进行14C标记,全面追踪模拟稻田喷施后,两种农药在水稻-土壤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农药理化性质、土壤类型以及外源有机质的添加等对农药在水稻-土壤中的消减、分布、迁移、代谢/降解规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相应的机制。本研究为系统评价毒死蜱和吡虫啉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与归趋提供了参考数据,对两种农药的科学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药初始时刻毒死蜱和吡虫啉仅在秸秆、稻壳及表层土(02.5 cm)中残留。收获时(施药42 d后),14C-毒死蜱在水稻秸秆、稻壳和表层土中的残留分别为初始时刻的38.8855.29%、28.9138.52%和32.5885.81%,14C-吡虫啉相应值分别为18.2840.60%、7.0243.83%和120.58369.47%。两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在水稻植株上的残留均表现为:秸秆>稻壳>糙米>根;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大致表现为残留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2)收获时,糙米中的毒死蜱残留浓度为0.0210.053 mg·kg-1,远低于最大残留限值(MRLs)。秸秆、稻壳和糙米中的毒死蜱母体残留占14C-毒死蜱残留量(TRR)之比分别为16.3324.93%、32.3639.38%和8.0114.13%。(3)土壤性质对毒死蜱与吡虫啉在水稻-土壤中的残留分布和结合残留形成影响显著,且影响规律相似。总体上,两种农药均在红壤中最易被水稻吸收,在潮土中最易发生淋溶,而黑土对两种农药的吸附能力最强。两种农药在三种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含量(占收获时残留量)均表现为:红壤>黑土>潮土。(4)添加生物炭能显著抑制红壤和潮土中水稻对14C-毒死蜱的吸收,并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垂直淋溶,而在黑土中添加生物炭处理与对照相比则无显著差异。此外,添加生物炭对毒死蜱结合残留的形成与分布均无显著影响。(5)添加畜禽粪肥(鸡粪)对毒死蜱在水稻-土壤中残留分布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在红壤中添加鸡粪会抑制植物对14C-毒死蜱的吸收,而对14C-毒死蜱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无显著影响;在黑土和潮土中添加鸡粪不会影响植物对14C-毒死蜱的吸收,但鸡粪的添加能促进黑土中14C-毒死蜱的淋溶,抑制潮土中14C-毒死蜱的淋溶。添加畜禽粪肥(鸡粪)会促进土壤中毒死蜱结合残留的形成,同时改变毒死蜱结合残留在土壤腐殖质中的分布,使结合残留更趋向与富里酸、胡敏酸相结合。(6)14C-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淋溶能力强于14C-吡虫啉。14C-毒死蜱在表层土中的残留比例显著低于14C-吡虫啉,且5.0 cm以下深度的土壤中14C-毒死蜱残留量显著高于14C-吡虫啉。吡虫啉在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的能力强于毒死蜱。两种农药的结合残留均主要分布在胡敏素与富里酸中。毒死蜱更倾向与胡敏素结合形成结合残留(47.4658.24%),而吡虫啉更倾向与富里酸结合形成结合残留(51.8159.94%)。
其他文献
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发光波长处于生物组织透过窗口范围内(650-950 nm),在活体应用中具有生物组织吸收少、穿透深度大等优点,通过余辉成像,可以避免激发光对生物组织的荧光背景干
肿瘤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淋巴结转移是大部分实体肿瘤扩散的早期事件,也是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等肿瘤转移的主要途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ies in recrui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using services of foreign agencies,which help promote universities in local market(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中,人们根据相似的兴趣、爱好或共同话题生成社区结构,满足社区内部链接较为紧密、社区之间的链接较为稀疏。准确的识别社交网络中内嵌的社区结构是一项复杂任务,一方面,从全局的角度求解节点间的拓扑关联性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另一方面则是节点本身可能拥有复杂的语义信息,如微博中的帖子、微信中的朋友
金融危机以来,关于风险承担的问题逐步走入中国学者的视线,研究对象也由早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到非金融类上市公司。Borio&Zhu(2008)对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研
指纹识别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随着指纹数据库容量变大,指纹识别系统出现准确率下降和速度变慢等问题。基于形态学操作的指纹特征提取算法未充分考虑指纹形态学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取的不同种类指纹形态学特征的精度是不一致的,无法应用于同一个指纹识别系统。本文对指纹形态学特征模式的可解析性进行研究,提出从信号解析的角度提取指纹形态学特征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考虑指纹特征之间的联系并保证指纹形态学
桫椤科植物是研究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地理区系、生态适应、古气候等方面的重要材料,曾由于生境破碎化和丧失而连续处于濒危状态。由于桫椤科是极其罕见的木本蕨类植物,故研究
伟尔奇公司是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专业从事鞋类产品出口的创新型公司,公司以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第一动力,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专门为40多个国际品牌公司提供ODM产品,公司
玉米(Zea mays L.),禾本科,玉蜀黍属,基因组大小约为2.5×103Mb,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并且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动物实验研究中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机制一直是研究
复方地芬诺酯片是由美国GD SEARLE公司开发的一种用于治疗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的止泻药。主要活性成分为盐酸地芬诺酯和硫酸阿托品,最早于1960年在美国批准上市,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