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选取我国水稻害虫防治中常用的毒死蜱和吡虫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关键分子骨架进行14C标记,全面追踪模拟稻田喷施后,两种农药在水稻-土壤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农药理化性质、土壤类型以及外源有机质的添加等对农药在水稻-土壤中的消减、分布、迁移、代谢/降解规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相应的机制。本研究为系统评价毒死蜱和吡虫啉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与归趋提供了参考数据,对两种农药的科学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药初始时刻毒死蜱和吡虫啉仅在秸秆、稻壳及表层土(02.5 cm)中残留。收获时(施药42 d后),14C-毒死蜱在水稻秸秆、稻壳和表层土中的残留分别为初始时刻的38.8855.29%、28.9138.52%和32.5885.81%,14C-吡虫啉相应值分别为18.2840.60%、7.0243.83%和120.58369.47%。两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在水稻植株上的残留均表现为:秸秆>稻壳>糙米>根;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大致表现为残留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2)收获时,糙米中的毒死蜱残留浓度为0.0210.053 mg·kg-1,远低于最大残留限值(MRLs)。秸秆、稻壳和糙米中的毒死蜱母体残留占14C-毒死蜱残留量(TRR)之比分别为16.3324.93%、32.3639.38%和8.0114.13%。(3)土壤性质对毒死蜱与吡虫啉在水稻-土壤中的残留分布和结合残留形成影响显著,且影响规律相似。总体上,两种农药均在红壤中最易被水稻吸收,在潮土中最易发生淋溶,而黑土对两种农药的吸附能力最强。两种农药在三种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含量(占收获时残留量)均表现为:红壤>黑土>潮土。(4)添加生物炭能显著抑制红壤和潮土中水稻对14C-毒死蜱的吸收,并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垂直淋溶,而在黑土中添加生物炭处理与对照相比则无显著差异。此外,添加生物炭对毒死蜱结合残留的形成与分布均无显著影响。(5)添加畜禽粪肥(鸡粪)对毒死蜱在水稻-土壤中残留分布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在红壤中添加鸡粪会抑制植物对14C-毒死蜱的吸收,而对14C-毒死蜱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无显著影响;在黑土和潮土中添加鸡粪不会影响植物对14C-毒死蜱的吸收,但鸡粪的添加能促进黑土中14C-毒死蜱的淋溶,抑制潮土中14C-毒死蜱的淋溶。添加畜禽粪肥(鸡粪)会促进土壤中毒死蜱结合残留的形成,同时改变毒死蜱结合残留在土壤腐殖质中的分布,使结合残留更趋向与富里酸、胡敏酸相结合。(6)14C-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淋溶能力强于14C-吡虫啉。14C-毒死蜱在表层土中的残留比例显著低于14C-吡虫啉,且5.0 cm以下深度的土壤中14C-毒死蜱残留量显著高于14C-吡虫啉。吡虫啉在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的能力强于毒死蜱。两种农药的结合残留均主要分布在胡敏素与富里酸中。毒死蜱更倾向与胡敏素结合形成结合残留(47.4658.24%),而吡虫啉更倾向与富里酸结合形成结合残留(51.815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