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空间理论(即概念整合理论)是1998年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在其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于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大脑会进行一系列心理空间的整合操作。中国古诗隐喻的英语翻译涉及译者的认知过程,因此概念整合理论对研究中国古典诗歌隐喻翻译和探究译者认知过程有着重要的阐释和指导意义。 本文以Fauconnier的合成空间(概念整合)理论为支撑,选择《唐诗三百首》英译本中的影响力较大的许渊冲译本,以《唐诗三百首》中出现的隐喻词为语料,运用描述性阐释的个案分析方法,对原文本中“植物”、“动物”和“气象词”等隐喻进行认知解读和分析,以考察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对原文隐喻的处理和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探索许渊冲在唐诗隐喻中跨语言域和跨映射域的概念整合,阐释隐藏于译文背后的译者心理认知过程和机制。 论文的分析表明,古典诗歌隐喻翻译过程涉及对源文本理解和译文生成两个过程。这两个认知过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这种过程同时也是概念整合的产物,即两输入空间交互作用,通过映射进行匹配,有选择地投射到新的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细化过程产生合成空间。研究还表明,隐喻翻译过程原则上是译者的概念,看法、心智和意识形态在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反映和建构过程;合成空间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翻译有较好的认知解释力。 论文作者希望本研究能拓宽《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的内容和视野,并能为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