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空间理论视域下隐喻翻译之认知映射过程研究:以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空间理论(即概念整合理论)是1998年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在其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于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大脑会进行一系列心理空间的整合操作。中国古诗隐喻的英语翻译涉及译者的认知过程,因此概念整合理论对研究中国古典诗歌隐喻翻译和探究译者认知过程有着重要的阐释和指导意义。  本文以Fauconnier的合成空间(概念整合)理论为支撑,选择《唐诗三百首》英译本中的影响力较大的许渊冲译本,以《唐诗三百首》中出现的隐喻词为语料,运用描述性阐释的个案分析方法,对原文本中“植物”、“动物”和“气象词”等隐喻进行认知解读和分析,以考察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对原文隐喻的处理和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探索许渊冲在唐诗隐喻中跨语言域和跨映射域的概念整合,阐释隐藏于译文背后的译者心理认知过程和机制。  论文的分析表明,古典诗歌隐喻翻译过程涉及对源文本理解和译文生成两个过程。这两个认知过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这种过程同时也是概念整合的产物,即两输入空间交互作用,通过映射进行匹配,有选择地投射到新的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细化过程产生合成空间。研究还表明,隐喻翻译过程原则上是译者的概念,看法、心智和意识形态在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反映和建构过程;合成空间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翻译有较好的认知解释力。  论文作者希望本研究能拓宽《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的内容和视野,并能为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备受各领域学者的青睐,而其反面—不礼貌言语行为却未受到较多关注,且一直被视作边缘行为。但不礼貌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乃至戏剧话语中随处可见,并可能发挥
随着电子装置担负的责任越来越多,我们放入蜂窝式电话、媒体播放器、机顶盒以及其他电器的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多。于是,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涵盖了隐私信息保护的方方面面,从在商业终端(POS)上进行的信用卡交易的真实性保护,一直到私人语音邮件的防护。  在这篇调研报告中,我们将回顾最基本的攻击状况、系统弱点,并讨论最好的防卫策略。我们从硬件、软件及软硬件混合的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强化,比如安全引导、系统管理程序对
迈克尔·翁达杰生于斯里兰卡,受教于英国,定居于在加拿大,是当代文坛久负盛名的作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英国病人》于1992年荣获了英语小说最高奖——布克奖,由此改编的电影
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大多关注父权制社会两性关系问题。《新夏娃的激情》是卡特的第七部小说,发表于1977年,近年来才获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