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员工持股计划是中国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作为首轮试点国企之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简称“上港集团”)的员工持股计划以参与员工最多(1.6万名)、认购额最大(17亿元)、员工持有股份最早解禁(2018年6月),而极具代表性。考察其员工持股计划及其激励效果,对于明晰和求解若干相关疑虑,探寻可复制或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推进后续国企员工持股计划试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论文阐述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原理,论述了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设立动因、实施历程和方案设计,考察了该持股计划的市场反应、对员工和企业绩效的中长期激励效果,并据此概括了研究结论、政策启示,提出了后续论题。论文的主要观点是:1.国企政策导向、行业变革与自身融资需求促成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设立与实施。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上港集团通过增量发行模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经历了可行性研究、内部决议、外部审批、股票发行与认购等程序;其整体方案积极而又谨慎,兼顾员工激励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短期市场反应是积极、显著的。它向市场释放了利好信号,推动股价迅速上扬,增强股票的市场活跃度。借助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表明,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产生正向而显著的公告效应。由此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对国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高度认同和参与。3.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因“员企共赢”而激励效果良好。它缓解了人才流失,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公司的凝聚力;它激励员工关注公司经营绩效和市值变化,显著提高员工收益及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度;它对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和改善公司经营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中长期激励效果尤为显著。4.员工持股计划对国企的激励效应有待进一步激发。借鉴上港集团的试点经验,国企可提高员工持股比例,丰富资金来源方式;建立健全员工股权转让和退出机制,适当设置预留股。政府部门应完善员工持股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稳步推动国企员工持股的长期化与常态化。论文力图从不同角度考察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效果,丰富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实践的案例研究。但由于激励效果量化难题、数据可得性限制等原因,国企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期激励效果仍需跟踪探究和有效激发,后续将就此继续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