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调查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种证型与年龄、幽门螺杆菌、胃镜病理分型的相关性,进而总结出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收集212例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年龄、幽门螺杆菌、胃镜病理分型等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  结果:各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阳虚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胃络瘀血型。年龄段、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病理分型与证型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肝胃不和型、脾胃阳虚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均是在中青年多见,胃络瘀血型、寒热错杂型(P<0.05)多见于老年患者。六种证型的分布与腺体萎缩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脾胃阳虚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均是在轻度萎缩多见,只有寒热错杂型(P<0.05)在重度萎缩多见。肝胃不和型、脾胃阳虚型、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多见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者,而胃络瘀血型、脾胃湿热型(P<0.05)多见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分型等密切相关,有规律可循;脾胃阳虚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是最多见的,因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中,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为基础,是阻断和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关健。
其他文献
运用旋量理论的方法推导出两自由度球面并联机构的速度、加速度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依据虚功原理和旋量的互易积形式建立了该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得到了两驱动电机的驱动转矩
糖尿病(DM,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Insulin)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的:观察奥瑞凝胶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治疗作用及其对食管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0S)、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探讨其治疗RE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奥瑞凝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