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沉郁”说词学理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沉郁”说包含作者情感、作品内容、创作手法、审美特征、艺术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在陈廷焯的词学理论中,“沉郁”具有词之创作论、作品论、方法论意义,他以“沉郁”为标准品评词人词作,具有鉴赏论和批评论的意义。陈廷焯词论以儒家温柔敦厚为宗旨,推崇“风骚”传统,形成了以“沉郁”为核心的词学理论体系。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展开论述:一是“沉郁”说词学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动机。从时代风云、人生遭际以及学术取向三个方面分析其词学思想之成因,说明“沉郁”说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动机、创作宗旨相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词学主张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二是对“沉郁”作理论上的溯源。“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由于语涉方言,基本与文学风格无关。但后来这个词所承载的情感内涵与审美意味越来越突出。而作为一种文学风格,则最早见之于梁代文论家钟嵘《诗品序》中称赞梁武帝萧衍的“体沉郁之幽思”。在历代文人的使用中,“沉郁”的语义有了发展衍变,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自己的作品风格。至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通体强调“沉郁”,并把“沉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三是分析“沉郁”说的理论构成,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包括理论依据、理论内涵和理论构成三部分内容。“沉郁”说以“风骚”的怨刺精神和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为本,注重“温厚和平”的诗教精神;在其理论内涵中,以“怨情”为情感取向,以“比兴”为表达方式,以幽深婉曲、缠绵蕴藉为语言特色,最后归于“温厚和平”之最高境界;陈廷焯以“沉郁顿挫”论词,“沉郁”与“顿挫”有时合用,有时分用,分开使用时,二者各有侧重。“沉郁”侧重用意,指感情状态,思想境界;“顿挫”则指用笔,即笔法。在实际的创作中,“意”与“笔”、“情”与“言”原本不可分,“沉郁顿挫”作为词之最高标准,是浑然不可分的整体。“沉郁”说包含词体论、词史论、创作论、鉴赏论内容,他提出“舍沉郁之外,更无以为词”,不仅将“沉郁”作为词之特性,而且以“沉郁”探求词的变化发展,以“沉郁”贯穿词史的发展。同时,他提出无论创作还是鉴赏均以“沉郁”为准则,使“沉郁”具有了创作论和批评论意义。四是“沉郁”说确立了以“沉郁”为核心的批评标准,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在常州词派推尊词体、注重词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强调词的抒情性和审美性,从而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有进一步地创新和发展。